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走向东亚经济整合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55551309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观点主要着眼于分析在全球经济区域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原因与动机所在。笔者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标志着东亚经济整合的开始,这将平衡世界上另外两个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即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本文将论述东盟早期的区域整合并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回顾其各个阶段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早期整合具有的局限性,这一问题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本文将介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二者在其他领域的深入合作,揭示这些合作对中国和东盟在贸易上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带来的尤为重要的成果是,它激发了东亚另外两个经济强国韩国和日本,使它们通过协商、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来积极加入东亚经济的整合。本文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东亚经济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除了前言,本文分为4个部分:第一章理论考虑和中国—东盟关系的背景本章的基本观点是:通过学习其他区域经济整合,尤其是欧盟的例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更深入的理解。欧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一种整合逻辑,这种逻辑部分受地缘战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大国政治和竞争方面的因素。但是,作为对中国发起经济整合的反应,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试图削弱中国担当地区领导的意图。本章也将简要探论一下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国—东盟关系的背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尽管中国与单个东盟成员国在自由基础上建立了官方联系,但中国与东盟整体没有建立官方联系。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加紧与剩余的东盟成员国建立外交联系,作为与东盟整体建交的最后一步。到1997年初,中国与东盟已有5个并行的对话框架,二者参加了一系列会议。1997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所有东盟领导人进行了一次非正式峰会,在会上签署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和相互信任的联合声明。第二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筹划与建立金融危机后,东盟成员国努力摆脱其阴影,加强区域经济整合,调整工业结构,恢复国内经济,积极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做准备。然而,东盟的经济具有一些固有的遗留下来的问题,限制了区域内的经济整合。东盟靠自身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有必要引入外部的力量。本章将聚焦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目的与动机,并试图回答以下关键问题:为什么东盟与中国选择了对方?为什么东盟没有选择日本或韩国?第三章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的加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东盟+3”框架是一种非正式的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东南亚区域经济框架。此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量稳步增加。这种不断发展的经济合作又被在2002年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加强。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成功吸引到了区域内和全世界的经济合作伙伴,使得最近的东盟峰会成为中国和东盟关系的奠基石。如今,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被认为非常有前景,而日本似乎正在失去它潜在的地区经济领导人的地位。然而,正如本文中提到的那样,中国与东盟之间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所呈现出的积极影响能持续多久。考虑到中国在南海的战略目标和国内经济发展所存在的潜在危机,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区域经济领导者的可能性并不乐观。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步骤将在此加以论述。第四章走向东亚经济整合本章的目标在于回顾并强调加强东亚经济整合的前景与目标。在过去,政治上的差异,联系很少的经济利益,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与分歧都对东亚国家的经济整合造成障碍。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延缓了发展的进程。类似于历史上欧洲与北美整合的例子,东亚的经济整合现在开始正在加速发展。抓住这个区域化浪潮,东亚的经济正在加快自由化进程和启动自由化贸易战略,并加强经济合作和协商货币同盟。开创一种单一货币在如今似乎还不太现实,但可以从创建相对松散的稳定货币的协议开始,进而再签署更加固定的协议,从而最终过渡到永久推行单一货币。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两个平行的概念。全球化的支持者倾向于“同一个世界”的概念,号召建立同一种经济系统。由于WTO的情况和声明,区域化的概念开始逐渐流行。追随着欧盟在历史上的脚步,区域化的口号逐渐盛行。“对国际经济整合的最自然的想法是想象一个在其市场上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都完美整合的世界。”受这个概念的启发,东亚的经济整合被进一步加强。在过去,政治上的差异,联系很少的经济利益,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与分歧都对东亚国家的经济整合造成障碍。另外,缺乏统一的经济政策,缺乏在贸易、商业、投资领域的合作,以及在财政和法律框架上的差异,这些都阻碍了整合的进程。尽管有上述种种困难,东亚国家有着地缘上相接近的便利,分享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此外,大多数国家还有着相同的发展模式,并被赋予了年轻的、拥有技术实力的劳动力大军。这片区域内拥有一切对于发展经济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资源的互给需要,这要求各国进行互利的合作和除经济外在政治、安全、环境、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本章的目的在于理解东亚经济的本质特征并分析东亚经济整合之路的可行性和复杂性。此外,笔者将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是东亚经济整合?
其他文献
新奥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隧道工程的施工,其要素分别为喷混凝土、锚杆和监控量测.作为新奥法三要素之一,监控量测在隧道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某隧道监
本文研究316LN不锈钢存在Nb元素偏析含量偏高的情况下,在650℃、750℃及800℃时效不锈钢第二相析出过程。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316LN不锈钢在不
国外学者引入性别分析框架来对旅游扶贫的精准度以及扶贫中的性别权利关系进行分析,指出旅游扶贫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等方面带来了积极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一些性别盲
创刊于清末的《东方杂志》是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百科全景式学术期刊。从1904年创刊到1948年终刊,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历时45年,对国际国内的女性问题作了全
316L不锈钢(316LSS)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矫形外科植入物、牙种植体及冠状动脉支架等医学领域。但其性能仍存在不足,如不具备生物活
<正>收藏慕尼黑理工大学建筑博物馆于1868年随着该大学一同建成。以前收集的大量建筑收藏品最初是作为教学资料,并可以在陈列室里供人查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断地收购使
英模现象是中国现代史上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没有象新中国那样如此大规模地倡导和塑造英模。新中国前十七年,即1949—1966年,是英模文化蓬勃兴起的
"东向政策"是印度始于90年代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印度为了扩大其在东南亚以及整个亚洲的影响力,从而为其新的经济政策服务。随着国际形势的良性转变,印度政府不断修正其"东向政
在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变风量中央空调作为智能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现出了它清洁、节能等诸多优点。然而在工程实践中,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变风量空调系统
本文以黄连须根为原料,研究了黄连生物碱提取分离工艺,并研究了降糖模型优化以及黄连生物碱的降糖活性。结果如下:1研究了黄连须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工艺。得出了黄连须的最佳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