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本身,尽管我们总是制定各种各样的准则和意象以使得它尽可能的被我们所喜欢,然而,每当我们在制定这些关于城市的美好的意象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不自觉的怀疑:是否,这种自觉的行为本身真的如我们所预期一样,让我们的生存空间变的更好了呢?为了回应这个问题,早期的一些研究者试图从城市认知的角度来仔细的对我们所处的城市空间进行社会学式的调研,通过他们的研究,一些城市发展规律和设计经验逐渐被我们所认知,然而,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些早期的研究者囿于研究视角的限定,其研究成果多为定性的现象描述,因而,往往不能被直接转译成城市设计的准则。在此学科背景下,城市形态学应运而生。其基本观点是对形态的理解是形态设计的前提,学者们开始以城市平面形态为分析工具对城市心形态的客观规律进行量化解读,试图找出这些城市形态规律背后所蕴含的设计机制。然而,城市是三维的,仅仅以城市的平面形态分析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方式很有可能遗漏掉丰富的空间高度信息,基于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在城市形态学的研究中加载高度,对城市的物质空间环境进行定量解读,从城市尺度而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街区空间形态(shape)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由于城市通常是由具体的物质空间所直接构成,因而无法以定性的方式来对其具体的形态进行控制。当今通行的做法是通过设定城市规划指标(index)的方式来进行,然而,在人们制定这些设计指标的时候,其实并不能准确预知规划的城市空间的具体形态,从这个角度而言,城市规划指标的设定,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本文的研究拟从街区层面的界面形态入手,以南京为研究对象,通过绘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界面轮廓来分析其形态背后的规律,并通过与现存的城市规划指标的关联性分析来讨论城市规划指标(index)与具体的城市形态(shape)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