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并比较糖尿病患者和普通人群感染甲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临床类型。2.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甲真菌病的患病率,临床分型,明确其易感菌种及相关危险因素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真菌病的病因学机制,帮助我们及早发现系统性疾病,为糖尿病合并甲真菌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合理的抗真菌药物。3.使用PCR-RFLP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限制性内切酶Bst UⅠ在甲真菌鉴定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期提高病原菌诊断准确率、缩短病原菌诊断时间。方法:纳入2013.6-2014.1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5例(实验组),同期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非糖尿病者552例(对照组)。同被调查者签订知情同意书,通过问卷调查、查阅病案等方式采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随机血糖、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无周围循环障碍(足背部的动脉搏动消失抑或减弱、间歇性跛行、肢端溃疡或坏死)、有无周围神经病变(感觉减退或感觉障碍)、有无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眼底渗出或出血)、高血压等。使用SPSS21.0软件对以上资料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与糖尿病患者患甲真菌病的相关性。同时刮取被调查者靶甲甲屑,对其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培养结果阳性标本用真菌通用引物行PCR扩增,BLAS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确定菌种。并使用Bst U I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通过观察酶切条带分析其在甲真菌病常见临床致病菌属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1.实验组患甲真菌病的危险度是对照组的2.68倍,实验组合并甲真菌病患者153例,患病率为13.6%,患病靶甲161例,镜检阳性率(77.3%),培养阳性率(70.8%)。其临床分型以DLSO为主94例(58.39%),致病菌以皮肤癣菌为主77例(67.54%);对照组合并甲真菌病患者28例,患病率为5.07%,患病靶甲32例,其主要临床分型与致病菌同实验组一致,分别是DLSO型17例(53.13%),皮肤癣菌15例(53.57%)。2.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患者中存在高龄、男性、糖尿病病程、周围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因素时发生甲真菌病的危险性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患者年龄增加(P<0.05)、男性(P<0.05)、糖尿病病程(P<0.05)、周围循环障碍(P<0.05)、周围神经病变(P<0.05)、视网膜病变(P<0.05)是甲真菌病的易感因素。3.Bst U I能够将通用引物ITS4,ITS86扩增的PCR片段酶切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快速的将皮肤癣菌属、酵母菌属及曲霉属区别开来,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种间差异性的特异性酶切图谱。结论:1.本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感染甲真菌病的患病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2.糖尿病患者甲真菌病感染临床以DLSO型为主,红色毛癣菌仍然是主要的致病菌。3.多因素分析表明男性、高龄、糖尿病病程、周围神经病变、周围循环障碍与糖尿病患者感染甲真菌病高度相关。4.本实验PCR-RFLP方法中运用的Bst U I限制性内切酶可以迅速准确的将皮肤癣菌属、酵母菌属、曲霉属区分开来,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实验成本与实验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