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投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券名词,在现有的文献中无法找到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被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一种定义是:“城投债是以地方政府出资成立的地方融资平台作为发行主体,募集资金一般用于承担市政道路、公共服务等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运营,偿债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的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的总称。”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19号文件明确定义为:“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下属机构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单从城投债募集资金的用途来看,它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政债券。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并不是城投债的直接信用主体,因此往往被称为“准市政债券”。笔者认为城投债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带有过渡色彩的产物。正是由于城投债的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为其未来发展加入了不确定性色彩——人们好奇它究竟会成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乃至宏观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还是会变成引发资本市场危机的导火索。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政收入显著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事权范围不断扩大,承担了更多的城市建设任务,地方财政支出巨幅增长。财权上移与事权下移,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匹配,财政收支的缺口不断扩大,导致其融资需求日渐旺盛。进入2000以来,中国政府为改革金融市场,决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信用债券市场。这就给本来有着强烈融资需求的地方政府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2008年,国家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则彻底点燃了债券市场,城投债由于自身所具备的特色很快成为了债券市场发展的突破口,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城投债的全面爆发以及不断扩张的趋势,使得它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由于中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对于城投债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值得大家去探讨。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是中国财税体系改革和市政债券制度设计,主要介绍美国等国家发行市政债券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制度现状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于现阶段城投债的研究显得不足,而且缺乏系统性。本文通过以城投债的产生、发展、现状和未来作为主要线索,对城投债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从而能够认清城投债的本质,以及目前城投债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未来发展。本文以国内外现有的地方政府债券研究和其风险控制的研究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中国目前城投债发行的现状,利用KMV模型来研究城投债发行规模的问题,提出城投债信用风险控制和预防的建议,并对于城投债市场的建设提供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