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与影响不断提升与加强,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与功能也日益明显和突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文化上。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文化软实力与政治、经济等硬实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逐渐显现。文化软实力正在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渐成为国际竞争中新的制高点。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方针、政策与举措、方法。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赋予了文化软实力研究新的时代背景与意义。本文从哲学层面研究文化软实力。全文分为四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即文化软实力的范畴论、文化软实力的生成论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论。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范畴论。在文化软实力的范畴论部分中,以文化的“广义”与“狭义”之分为基点,在阐述文化对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身以及认识与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双重属性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软实力学说,提出了独特的较为系统的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分析。本文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既吸收了“软实力”概念的合理内核,又赋予其文化的基础与内涵,阐明了“软实力”生成的文化本质与文化要旨,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种理论创新,是对西方政治学中的软实力说的一种“扬弃”。具体而言,文化软实力,是以“人的实践本质”与“文化的创生本性”为内涵与实质,以人类的精神文明的成果为载体,基于“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并以政治、法律、国家、道德、语言、哲学、艺术等等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及其制度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文化创生力。在体系结构上,它表现为以文化凝摄自固力为“内核”,以文化凝聚力为内驱,以文化感召力、影响力为向心,以文化传创力为动力的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这些“文化力”的强弱(或称文化创生形态的强弱),而且还取决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价值契合程度。并分析了“文化软实力”体系在维度上体现出内层与外层两个基本的层级;在向度上无论是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对象还是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衍生,都体现出双向的过程。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生成论。在文化软实力的生成论部分中,本文从历史的本来面貌阐述了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提出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基础。在阐述人类的实践、历史的存在、文化的生成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推动文化软实力生成中的作用以及这“两种生产”辩证发展推动文化软实力历史生成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本文认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合力”,也共同推动着文化软实力的生成。物质生产为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与物质保障,精神生产为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导向。体现在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中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相互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的“文化内化”与文化的“经济外化”的关系。这种彼此的内化与外化,辩证地存在于“两种生产”中,共同推动着文化软实力的生成。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论。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论部分中,本文从“世界历史”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揭示了现代西方国家在“后殖民主义时代”采取的是一种更加隐蔽、更为深远的文化方式,以此来实现其文化帝国主义的支配与统治。并提出了在此背景下的提升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路径。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问题上,我国应该充分地挖掘中华文化独特的文化资源,以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审美标准塑造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魅力。在文化领域,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坚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前提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本文的突出点是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范畴论。从全文整体而言,由于理论水平的局限,本文在理论深度和哲学探究上还存在些许不足,但此次研究只是工作的开始,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本人还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研究动态,努力把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继续推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