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诞生于古希腊时期,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戏剧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能综合运用表演、美术、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百态。戏剧作为独特的文学体裁深受人们的喜爱。无数世界著名的戏剧作品也因此被翻译为各种语言传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然而国内外对戏剧翻译的研究却涉足尚浅,不仅发展历史短暂,而且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戏剧具有独特的二重性特征,即戏剧的表演性和可读性:戏剧译本不仅要通顺、达意,易于阅读;还要朗朗上口,易于表演。可见,戏剧翻译与其他文学翻译相比具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有适合自己特性的翻译理论来指导。
在众多的当代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摆脱了以对等理论为中心的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的枷锁,强调文本以外的一些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尤其关注原文的意图、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为翻译实践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举例、列举从目的论角度对《卖花女》杨宪益译本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定性分析以期回答本研究的三个问题:(1)目的论如何运用于戏剧翻译中;(2)戏剧翻译研究应当采取什么方法;(3)受观众和读者喜爱的戏剧译本都具有哪些特征。
本文首先对戏剧及戏剧翻译的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回顾,然后引入目的论,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运用目的论对杨宪益在翻译Pygmalion时的目的以及在该目的指导下如何处理外国文化的表达,如何处理语内连贯、语际连贯,与原文作者的忠诚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最后得出本研究的三点发现:(1)目的论应用于戏剧应当具体化,诸如考察戏剧的可表演性、人物语言性格化、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简洁性。(2)戏剧翻译应兼顾可读性和可表演性,不可只注重其一。(3)倍受观众和读者喜爱的戏剧译本都很好地阐释了翻译行为的目的,确保译本的可读性和可表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