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瑰宝,其语言凝练富含寓意深刻的隐喻,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尽管目前不乏从修辞角度、认知角度对《论语》中的隐喻进行系统讨论的研究,但从认知角度讨论《论语》中隐喻翻译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从《论语》中识别了146处隐喻,分布在《论语》28.5%的篇章里。基于认知隐喻理论,本文将这些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大基本隐喻类型。其中结构隐喻包括修身隐喻、时间隐喻、“人”隐喻、“道”隐喻、通感隐喻及其他隐喻;方位隐喻有“上—下”隐喻、“内—外”隐喻、“远—近”隐喻和“中心—边缘”隐喻组成;实体隐喻有拟人隐喻和拟物隐喻,其中拟物隐喻包括具体化和抽象化两种隐喻。本文尝试从词汇、句子、语篇层面分析了《论语》中隐喻的运作机制并探讨了隐喻对《论语》中思想表达的影响和作用。在分析了《论语》中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在认知隐喻理论的指导下从原语与目标语中映射意象一致、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和文化传递三方面分别讨论了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词汇的翻译、句法层面隐喻概念的传递、扩展隐喻中语篇意义的传递。研究发现:在词汇层面,“道”隐喻的翻译应该保留隐喻特征向目标语读者普及中国文化的哲学概念“道”;在“上—下”隐喻翻译中,不但要保留空间概念与非空间概念的映射,而且要补偿出方位词的真正涵义;“天”隐喻的最佳翻译应该是汉语拼音加汉字,这样能提醒目标语读者“天”是一个中国文化特有的元素,以至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在句法层面上,通感隐喻、具体化隐喻、抽象化隐喻的翻译要各自适当保留感官间的关联、创造性相似和抽象特效。在语篇层面上,扩展隐喻的翻译不仅要关注概念映射的传递而且还要考虑文本性七标准,即翻译扩展隐喻时不仅要保留原文本的映射意象来再现原有语篇的风格和结构层次,而且要注意原文本意图和信息的传递、置目标语读者于特定的情境去领略中华文化传统的魅力。得出结论:隐喻认知价值的传递决定着隐喻翻译的成败,隐喻的修辞功能在隐喻翻译特别是扩展隐喻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