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神经缺损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外伤或手术造成的周围神经缺损,当神经缺损无法以直接手术缝合时,就需借助神经移植体的引导,使周围神经缺损获得神经再生的成功。其修复一般认为自体神经移植是最可靠的,但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给供区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碍。实验证明,变性肌桥可以作为移植体修复短段神经缺损。2001年谢洪林等人发现传统的变性骨骼肌桥接法术中必须将骨骼肌裁成与要吻合的神经干直径相仿的条状肌桥,然后做肌外膜和神经外膜间缘对缘的吻合,此术式操作起来不但费时麻烦,需植入血管时手术难度亦较大,于是他们采用半吻合、半埋入法桥接骨骼肌的新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结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证明利用非肌纤维变性的肌桥在保证充分血液供应的前提下,新生的神经纤维穿行、通过非变性的肌桥,顺利生长至远端,可最终达到神经修复。但半吻后、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是否比神经移植在治疗周围神经缺损上更为优越,尚末见比较研究报道,为此设计了本实验研究,以探索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选用体重200~300mg<WP=26>成年Wister 大白鼠20只,左侧后肢的坐骨神经造成的神经缺损用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首先于骨骼肌上在选定肌桥的两端各做一“丁”字形切口,横切口与肌桥长轴垂直,纵切口则与其平行,深度以能将神经断端埋入为宜,然后,将神经远、近端分别埋入相应的两个纵切口内,神经断端浅部一半的神经外膜与横切口处的肌外膜对齐,并做缘对缘吻合,纵切口处的肌外膜彼此吻合。右侧神经缺损采用神经移植修复。结果:3个月后,肉眼观有8只左侧骨骼肌桥接侧小腿的肌群相比于右侧略为细小,其余12只两侧无明显差异。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骨骼肌桥接侧及神经移植侧分别为27.66±4.98m/s、28.85±5.9m/s(p>0.05)。潜伏期左右侧分别为2.3±0.1ms、2.1±0.1ms(p>0.05)。波幅左右侧分别为11.9±0.6mv、12.9±0.5mv(p>0.05)。组织学检查,半半骨骼肌桥接侧及神经移植侧神经缺损远端的神经组织切片,在电镜下观察两组均可见大量神经纤维和髓鞘,无明显的瓦勒氏变性,半半骨骼肌移植侧与神经移植侧比较,其轴突和髓鞘成熟度稍差,但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神经轴突计数分别为457.20±20.31、475±21.87,P>0.05,两侧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①神经纤维于肌束间隙、外膜下顺利通过肌桥与远端吻合,功能得到恢复。②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治疗周围<WP=27>神经缺损取得与神经移植相近的结果。半吻后、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此种方法手术难度低、时间短、吻合牢靠,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神经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