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关于时间问题的研究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历代哲学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传统哲学中如近代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时间观仍然是物理时间的哲学反思,胡塞尔一反传统哲学的研究从时间主观化的角度入手,认为时间意识的先验存在是认识对象能够准确立义的前提,意识对任何进入时间河流的客体都会被打上一个时间相位的“烙印”,这个印记也使得非意向性的客体拥有了意向性的特征,因此关于时间意识的澄清对于意向对象的构造至关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时间问题的研究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历代哲学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传统哲学中如近代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时间观仍然是物理时间的哲学反思,胡塞尔一反传统哲学的研究从时间主观化的角度入手,认为时间意识的先验存在是认识对象能够准确立义的前提,意识对任何进入时间河流的客体都会被打上一个时间相位的“烙印”,这个印记也使得非意向性的客体拥有了意向性的特征,因此关于时间意识的澄清对于意向对象的构造至关重要。胡塞尔认为原初的时间形式是由意识本身构造起来的内时间意识,而内时间意识的原初结构即由滞留、原印象、前摄这三个基本模态构成,就胡塞尔的时间著作而言受重视的恰恰是滞留而并非前摄,因此文章首先从时间意识构造的梳理出发分别从前摄作为一种行为意指和作为时间模态两方面去分析其在时间意识构造中的重要性,最后从三者在内时间意识流的交互性中阐述时间意识结构的本质。意识内容从来都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域,是滞留、原印象、前摄相互叠加成晕的绝对意识之流。
其他文献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给人类预防遗传性疾病、治疗许多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也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更为高效和经济。因此,各国许多科学家纷纷投入到基因编辑领域加快研究,想要领先一步获得新的研究成果。然而,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有伦理边界的。尤其是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就更应慎重。 2018年11月26日轰动全球的贺建奎事件就引起了一系列的伦理讨论。这些讨论有的着重
亚当?斯密是近现代西方伦理学届的代表性学者,同情思想在他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斯密的同情理论是关于道德品质何以生成的理论,研究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当下的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因此,笔者对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与同情相关的论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并由此引出了斯密同情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对道德困境讨论较多,也较为深入,其中赫斯特豪斯的道德困境理论尤为出色,既有对道德困境的定义和分类,还提出了应对道德困境的具体方法,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不少富有创见的内容,比如V-规则的提出与应用,因而值得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 赫斯特豪斯首先辨识道德困境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为者是否有合理的道德依据选择其中一个而不是另一个将其分成两类即可解决的道德困境和不可解决的道德困境(主要是
可遗传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伦理话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而在2015年以来,基因编辑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巨大的科学实验成果,人们对此的态度并不想像发展科技那样乐观。尤其是在基因编辑的手术刀伸向人类遗传生殖细胞的时候,伦理的警钟就开始敲响了。莫衷一是的伦理争议引人深思,但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争议背后蕴藏的基本哲学问题,对这些基本哲学问题的清晰认识才有助于我们提出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分析和建构阿伦特的政治理论。阿伦特一反传统西方政治哲学家的研究进路,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剖析现代政治,以人的境况作为她的理论基石和逻辑出发点,从而提出自己对政治的独特理解。她认为言语、行动和复数性是政治概念的核心内涵。这是第一章的大致内容。在此基础上,如何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建构现代政治,这是本论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试图在时间和逻辑上将阿伦特的政治理论分为首尾相关的三个问题:现代政治开
本论文所探讨的主要对像为托马斯·阿奎那的“五路证明”以及其语言哲学的基本理论。毋庸置疑,阿奎那是中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精湛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阿奎那对于上帝的“五路证明”正是其理论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开启了与奥古斯丁传统截然不同的一条“宇宙论证明”的路径,将理性正式引入了对信仰的证明之中,从而引领了以哲学理性处理信仰问题的崭新道路。而阿奎那的语言哲学理论则是其理论体系中屡遭忽
上帝存在的证明问题是康德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康德通过对传统上帝存在证明的批判,限制了思辨理性的超验运用,为信仰留出了地盘。另一方面,康德给出了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的两种不同模式,即道德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从其论证效果来看,道德论证明立足于人的道德义务,力图赋予上帝存在以某种主观必然性,而目的论证明则立足于人的自由,力图赋予上帝存在以某种主观实在性。从其所运用的能力来看,道德论证明立足于人的实
“精神事件的反常性”指精神事件不能被严格的律则解释或预测,也不能被还原为决定性律则的属性。在戴维森反常一元论的框架下,精神事件的反常性被预设为一个先验的存在,但是该预设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所以出于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辩护的目的,必须对精神事件的反常性提供必要的证成。 第一章从三个假设、个体等同论和随附理论等方面对反常一元论的背景知识进行了介绍。其中,三个假设构成了反常一元论的理论基础;个体等同论主张在
显微镜发明以前遗传是哲学家的研究领域。遗传学科在探索研究生物性状遗传变异的自然现象过程中逐渐形成,试图揭示生命世界遗传变异规律,理论化阐述客观现象。人们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本质提出过如泛生论、种质论、芽球、遗传因子等种种假说和猜测。1909年“基因”概念正式提出,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促使“基因”概念内涵日益丰富。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解释模式后,信息概念成为了分子生物学中生物特异性假定理论的一部分。信
当今语言哲学界,不少语言哲学家通过分析“所言”(what is said)的真值条件内容(truth-conditional content)来获得对于意义的深层理解。然而,语境对于真值条件内容的影响有多大?所言真值条件确立是否涉及语用过程?学界对此争论不休,逐渐形成了语义最小论(Semantic Minimalism)和语境论(Contextualism)两大对立阵。最小论主张纯语义的所言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