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对道德困境讨论较多,也较为深入,其中赫斯特豪斯的道德困境理论尤为出色,既有对道德困境的定义和分类,还提出了应对道德困境的具体方法,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不少富有创见的内容,比如V-规则的提出与应用,因而值得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 赫斯特豪斯首先辨识道德困境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为者是否有合理的道德依据选择其中一个而不是另一个将其分成两类即可解决的道德困境和不可解决的道德困境(主要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对道德困境讨论较多,也较为深入,其中赫斯特豪斯的道德困境理论尤为出色,既有对道德困境的定义和分类,还提出了应对道德困境的具体方法,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不少富有创见的内容,比如V-规则的提出与应用,因而值得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
赫斯特豪斯首先辨识道德困境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为者是否有合理的道德依据选择其中一个而不是另一个将其分成两类即可解决的道德困境和不可解决的道德困境(主要是指令人愉快的不可解决的道德困境和令人沮丧的不可解决的道德困境),此外,还存在“行为者不可出淤泥而不染地解决”的悲剧性道德困境,该困境既有可解决的道德困境,又有不可解决的道德困境。在道德困境中,不仅要做出道德上正确的决定和行为,还要关注对未被选择的道德要求,而这就涉及到的剩余物,其中包含遗憾、内疚等道德情感,而这彰显着行为者的美德。在应对道德困境上,赫斯特豪斯提出V-规则的理论,旨在表明美德伦理学兼顾行为指南和行为评价的双重功能,其中,每一种美德对应一种规则,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道德困境细分不同的对策。赫斯特豪斯的道德困境理论打破了以往美德伦理学不够理性的刻板印象,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在美德伦理学内部和规范伦理学中都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同时也存在美德行为者德性是否统一的矛盾问题以及V-规则实际运用存在不足等问题。
其他文献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继承了先儒但又有其独创性。在人性论上,荀子提出了人之性恶,强调性伪之分,以圣人化性起伪的方式为社会寻找价值主体。正是基于荀子对人性的认识,他的政治思想非常强调规范性,主张严格区分君臣之分、夫妇之分、贤愚之分等等,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达到“群居和一”的理想状态。总结来说,荀子的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明分使群”,“明分使群”既是荀子关于有序社会如何建立的社会生成论,
杨晋庵,晚明时期北方王门重要代表人物。受当时学术思潮及政治环境的影响,晋庵之学展现出理学、心学、气学、实学相交融的独特性格。理气论方面,晋庵抬高气的理论地位,主理气为一物,建构以元气为本体的气一元论,对其时逐渐流行的气一元论思潮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心性论方面,为堵住王学流弊,晋庵严辨心性,其学表现出由王返朱的基本特征,近乎其时王学内部出现的宗性思潮;工夫论方面,晋庵重实践,倡实修,重视将存心尽
《周易程氏传》被视为继王弼《周易注》之后义理解易的又一座高峰,其中有丰富的关于君主治道方面的思想可待挖掘。君道思想在程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对《周易程氏传》君道思想的探析是把握程颐易学的根本所在。通过诠释经典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是北宋时期儒者常用的方法,程颐君道思想结合了《周易》的各种体例,通过分析每一卦每一爻来呈现其对君主治道的看法,鲜有能如程颐一般将君道思想与易学体系结合得如此紧密者。
明中叶,王学兴起、佛老盛行,罗钦顺深切体察到了佛学对儒学的浸润和威胁。作为程朱理学的卫道者,他以批判心学是禅,力斥佛家流弊,开启了他儒佛分判的思想历程。 本文试图对罗钦顺的哲学思想进行再次解读,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分析罗钦顺儒佛分判的理论依据。罗钦顺是程朱理学的维护者,但不迷信其说,他进一步对朱子的理气心性之内容与结构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对儒学和佛学的分判。他认为程
解释学不仅仅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种实践的、政治的问题。当代西方解释学有一种向实践哲学转型的倾向,它包含对伦理和政治的关心,这同样也是解释学彻底实现其普遍性的要求。可以说,“政治解释学”这一提法是必要的。政治解释学首先意味着,在理解和共同理解中,通过政治解释,自觉地承担起关切人的生活对“善”的选择与追求的问题。从狭义上看,政治解释学意味着从政治的角度阐释和解释文本,其目标是借助对共同体的政
艺术是梅洛-庞蒂现象学非常关注的对象,对艺术的关注使他拓展了哲学的界限。19世纪的艺术变革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形式美学向感性美学的过渡时期。这场变革引发了梅洛-庞蒂关于艺术的思考,最终带来从理性向感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依赖于身体知觉,只有知觉才是人们与世界打交道的最原初的方式,因而最终必须借由身体实现。 梅洛-庞蒂在艺术之思的借鉴中,寻找一种重新看世界的方式。他把艺术作为知觉经验的良好范例,借由
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对后世的哲学家康德构建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康德将道德教育的地位置于知识教育之上,从哲学视角对道德教育的价值意义和教育方法等进行了诸多探讨,开创了教育哲学时代。为了探索康德对卢梭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以及批判创新性,细究两人教育思想的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分析两人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当今教育所存问题的启示——回归“人为目的”的教育初心。
“罪疚感”是弗洛伊德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涉及,尤其在人格学说中有大量涉及。本文通过查找分析的方法,明确弗洛伊德之罪疚感的定义、本质、来源及其在人类群体、文明和宗教中的作用和地位。其中,弗洛伊德提出超我的确立来自于良心,而他对良心的解释是,良心来源于对外部权威的恐惧,并且其先天因素为原始的俄狄浦斯情结。对此,本文认为并不能很好的说明外部权威是怎样转化为内部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给人类预防遗传性疾病、治疗许多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也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更为高效和经济。因此,各国许多科学家纷纷投入到基因编辑领域加快研究,想要领先一步获得新的研究成果。然而,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有伦理边界的。尤其是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就更应慎重。 2018年11月26日轰动全球的贺建奎事件就引起了一系列的伦理讨论。这些讨论有的着重
亚当?斯密是近现代西方伦理学届的代表性学者,同情思想在他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斯密的同情理论是关于道德品质何以生成的理论,研究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当下的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因此,笔者对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与同情相关的论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并由此引出了斯密同情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