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症候特点、总体证素特点、各期证素特点与分布、各并发症证候特点,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素分布及证候发展规律。方法:采取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99例,收集其确诊时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生化学指标、凝血功能等,详细记录确诊时中医四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共80项,并记录各并发症的发生。以症状为基础,根据证素理论,用加权求和法分别归纳总体证素、各期证素、各并发症相关证素的分布及特点。实验结果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次、频率或均数的统计描述,用X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体症候分布上,发生频率较高的症候频次及频率依次为:目黄100%、身黄99%、尿黄99%、乏力96%、弦脉95%、纳差92%、腰痛92%、黄如烟熏88%、面色晦暗79%、矢气83%、厌油腻79%、舌质瘀斑77%、口淡74%、腹胀72%、口苦70%、口粘腻64%、苔白63%、便下不爽58%、舌苔润56%、恶心55%、小便不利54%、肢体困重51%、鼓胀50%、精神萎靡50%。(2)在总体证素分布上:加权求和法总结病位证素:肝、脾、肾、胆、胃、肠,心神7个,病性证素:湿、热、气虚、气滞、血瘀、阴虚、阳虚、寒、痰、气逆、血虚11个。发生频率较高(>50%)的病位及病性证素分别是肝、脾、肾、胆,湿、热、气虚、气滞、血瘀。(3)在各阶段证素分布上:肝、脾、湿、热、气虚证素在各期患者中频率接近100%,各期比较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5)。各阶段相比,早期阶段:病位证素在肝、脾。病性证素:湿、热、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其中阴虚、阳虚、血虚证素的发生频率与中晚期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病位证素:肝、脾、肾、胃、肠、心神。病性证素:湿、热、气虚、气滞、痰、瘀血、血虚。其中胃、肾、血虚证素的发生频率与早期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肠、心神证素与早期相比虽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其发生频率进行比较其发生频率明显升高。(4)并发症证素分布显示:肝、脾、气虚气滞为各并发症共有证素(频率均接近100%)。腹水患者:肾、胃、血虚、血瘀证素较腹水阴性者相比频率较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性脑病患者:心神、痰证素较肝性脑病阴性者相比频率较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肠、心神、气逆、血虚证素较阴性者相比频率较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肠、阴虚证素较阴性者相比频率较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肾、肠、寒、阳虚证素较阴性者相比频率较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总体症候特点:虚实夹杂,本虚标实。(2)总体证素特点:病位以肝、脾、胃、肾为中心,病性为以湿、热、气虚、气滞、瘀主。(3)各期证素特点:湿、热、气虚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病位上首在肝脾,次及胃肠,再则心肾。病性上早期以阴虚、阳虚、血虚为主;中晚期以血瘀、痰为主要表现。(4)各并发症证候特点:腹水病位在肝、脾、肾,病性以湿、热、气虚、气滞、血瘀为主;肝脾肾同病,气血水失调共同促使了腹水的发生;肝性性脑病其病位在肝、脾、胆、肠、心神,病性以湿、热、气虚、气滞、痰为主,反映出湿热邪毒内闭,痰热扰乱心神的病理特点;消化道出血:病位在肝、脾、肠,心神,病性为湿、热、气虚、血虚、气逆为主,湿热内蕴、脾虚失摄导致消化道出血的产生;感染病位在肝、胆、肠,病性以湿、热、气虚,阴虚为主,显示出湿热邪毒内蕴,气阴两虚促使了感染的发生;肝肾综合征病位在肝、脾外,主要累及肾、肠,病性为湿热,气虚、气滞、阳虚、寒。湿热蕴结中焦、脾肾气阳虚衰是肝肾综合征的主要征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