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景区“非生态化”问题实质是景区人地关系冲突的外在表现,警示景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处于不理想状态,走生态化之路势在必行。生态化是现代地理学的新趋势和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实现景区人地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战略路径。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评价是其生态化建设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定量测度与评价研究甚少。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侧重从生态和环境角度研究旅游景区的人地关系问题,综合应用生态学、产业生态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旅游景区生态系统为核心和研究对象,围绕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评价的目标,采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体系,构建了旅游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测度的逻辑框架,并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基本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系统分析了与旅游景区生态化相关概念(生态旅游景区、低碳旅游景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等)的内涵、特征,并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能值理论与方法、生态效率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人地关系和谐论等),为旅游景区生态化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从人地关系协调共生和生态系统组成角度认为旅游景区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作用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并全面阐述了该系统的属性、组成、结构、功能;界定了旅游景区生态化的概念,在地理学研究的科学、伦理、价值三个维度的指导下,从思想意识、行为过程和系统状态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旅游景区生态化的内涵,并认为三者关系为因果关系,旅游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是生态化思想意识和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重点分析了生态效率思想和能值理论耦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优势,建立了能值-生态效率模型及基于该模型的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测评指标体系和定量测度方法。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分析了玉龙雪山景区的自然地理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经济系统以及三者共同作用下的景区旅游业发展状况;在对玉龙雪山景区进行能值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2015年的实际数据为依据,测度其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的17个指标值,根据计算结果对玉龙雪山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采用逆向思维方式,从玉龙雪山景区系统生态化状态的结果出发,寻找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具体从生态伦理思想、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责任感、生态技术观和生态化旅游规划与设计、开发与建设、经营与管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研究、生态修复与治理方面分别对玉龙雪山景区思想意识和行为过程生态化水平做定性分析;最后总结玉龙雪山景区生态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措施。第四部分为策略研究,提高和优化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的主要策略包括:生态化顶层设计中植入“生态+”理念和意识,生态化建设需要政府主导和制度护航,生态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法律保障,生态化的推进新观念引领和新产品配套,生态化的实践过程需要多方参与和互相监督,生态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生态管理和绿色技术创新等。研究表明:旅游景区生态化内涵应包括三个层面:一种具有哲学高度的思想意识、伦理观念和科学理念,一个以生态学规律和原理为指导的景区开发与建设的行为过程,一种景区生态系统及其各组成子系统之间和谐的状态;旅游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评价方法体系应用于玉龙雪山景区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特别是改进后的能值-生态效率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的投入与价值、有偿使用资源环境的价值和免费使用的环境资源的价值,能更真实地反映资源与环境的真实价值和相互作用关系,使旅游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的定量分析与评价更全面、客观和科学。本文通过跨学科交叉研究构建了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测度和评价的分析框架和方法体系,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为其他景区和旅游产业其他领域的生态化水平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