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诗人加里·史奈德用他平实的创作和生活实践着自己的诗学理论。论文以“归属地视域”为题,通过讨论史奈德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揭示作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生态思想。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扼要介绍史奈德生平及其创作历程;指出“归属地”乃是史奈德工作和生活的精神家园。首章讨论史奈德写作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将人与自然对立、一味向自然索取、忽视发展可持续性的所谓“文明”是现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史奈德在作品中表现了这种危机,同时也表达了他将与造成危机的一切力量作斗争的决心。对“地球母亲:她的鲸鱼”是否为生态诗的讨论意在暗示:史奈德诗歌直指现实的创作观可以成为生态诗创作方向之一。第二章探讨史奈德思想的自然及文化渊源。大自然是史奈德首要的良师益友。印第安文化、东方尤其是中国文化、欧美文化传统无一无时不对史奈德产生着影响。而史奈德对所有这些文化传统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文化根植于自然,与自然共生共荣。第三章阐述史奈德的龟岛视域。史奈德始终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世界。国家兴亡,人事起伏,但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所谓“自然”并非人为概念,而是切实存在,人类亦为自然一景。在这个意义上,“自然”这个人造词也就可有可无了。在其“生态乌托邦”的理想中,史奈德渴望超越一切人为界限,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他又脚踏实地,“退一步”回到龟岛的现实,耕耘着自己的“归属地”。第四章聚焦史奈德的诗歌创作,讨论史奈德脱胎于其生态理想及归属地实践的“新自然诗学”。诗歌是将人与自然融合的载体。诗歌应将人带出形式的羁绊,带回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无我”状态。而诗歌创作也正发生在人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结论”部分回到史奈德的生命实践,点明史奈德将写作、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诗学人生观。史奈德的诗学理论和实践给发展中的“生态批评”最大的启示在于: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它们都是生活的形式,都是生命实践的形式;它们共同的任务是呼吁每个人建立起对“归属地”的责任感,激励每个人热爱这个星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