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5株鸡源乳酸杆菌(玉米乳杆菌,能动乳杆菌,格式乳杆菌,草乳杆菌和啫酸乳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其抑菌圈的大小范围为16.2 mm~23.7 mm左右。其中格氏乳酸菌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3.7 mm。采用固定粘蛋白模型,结合同位素γ-32P-ATP标记细菌法,检测5株乳酸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对肉鸡各肠段粘液蛋白的粘附能力,结果所有测试菌株均能不同程度地粘附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粘蛋白,而且对不同肠段粘蛋白模型的粘附率不同。5株乳酸杆菌在各肠段的粘附率都高于大肠杆菌。格氏乳杆菌粘附率最高,达14.34%~25.95%;其次为玉米乳杆菌,草乳杆菌,能动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粘附率为15.08%~23.54%,16.38%~23.27%,15.76%~19.13%和13.41%~19.83%,大肠杆菌粘附率最低,为3.18%~3.80%。以高碘酸钠和胰蛋白酶分别处理5株乳杆菌和大肠杆菌,推测其各自参与粘附的结构;另外根据两种处理方式分别处理粘蛋白后进行粘附试验的结果,推测其各自粘附受体。两种处理方式均使5株乳酸杆菌的粘附率显著降低(p<0.05),大肠杆菌经高碘酸钠处理后粘附率显著下降(p<0.05),经胰蛋白酶处理后,粘附率虽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这5株乳酸杆菌表面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结构参与了粘附过程,大肠杆菌表面的粘附素可能为具糖蛋白性质的物质。粘蛋白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对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粘附性均无影响,经高碘酸钠处理后对乳酸杆菌粘附性无影响,但使大肠杆菌的粘附率显著降低(p<0.05)。结果说明这5株乳酸杆菌粘附受体对高碘酸钠和胰蛋白酶这两种试剂可能不敏感,大肠杆菌的粘附受体具有碳水化合物结构,可能为糖蛋白类物质。分别将菌体和粘蛋白热处理后,观察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粘附率。结果显示乳酸菌经100℃处理10 min后其粘附率虽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经65℃处理30 min后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的粘附率均显著下降(p<0.05);粘蛋白经热处理后,乳酸菌的粘附率下降,而大肠杆菌的粘附率上升,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分别采用排斥、竞争和取代三种作用方式研究5株乳酸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粘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与大肠杆菌按不同次序加入到肠粘膜糖蛋白中,与对照组相比,排斥、竞争和取代三种作用方式都可以显著降低大肠杆菌的粘附率(p<0.05),综合考虑,5株乳酸菌抑制大肠杆菌粘附的能力,依次为格氏乳杆菌、草乳杆菌、玉米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能动乳杆菌;5株乳酸菌的取代、排斥和竞争作用相比,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