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是我国麦类作物生产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引起麦类赤霉病的致病菌禾谷镰刀菌与其宿主的互作机制复杂,自然界中的天然抗赤霉病资源匮乏,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进展。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为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利用所在实验室前期工作中筛选的抗赤霉病相关基因,以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优良、赤霉病抗性较差的襄麦76为受体,通过基因枪介导法转化小麦,筛选分析转基因小麦;同时,选择实验室已获得的转丰原素基因小麦材料,通过杂交聚合不同的外源基因,筛选聚合多基因的小麦材料。已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除草剂双丙氨膦(Bialaphos)为筛选剂,通过基因枪介导的共转化技术,将禾谷镰刀菌致病基因几丁质合酶Chs3b的RNAi片段Chs3bAs2As3和筛选标记基因Bar质粒,共转化襄麦76的幼胚愈伤组织。经在Bialaphos存在下的多轮筛选以及PCR鉴定,获得1个同时含有目的基因Chs3bAs2As3和标记基因Bar的植株,已繁殖至T2代。2.以甘露糖为筛选剂,同上分别共转化几丁质合酶基因Chs3b的RNAi片段Chs3bAs5As1和Chs3bAs2As3、与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mi,转化的小麦幼胚愈伤仍是襄麦76。经甘露糖筛选和PCR鉴定,从这两个组合中分别获得1株含有标记基因Pmi和目的基因Chs3bAs5Asl,和1株含有Pmi基因和目的基因Chs3bAs2As3的阳性植株,已繁殖至T2代。同时,将这两个转基因小麦杂交,获得了 4株聚合两个目的基因Chs3bAs5Asl和Chs3bAs2As3的杂交子代。3.将转丰原素合成路径不同基因的小麦材料杂交,聚合多个转基因。丰原素是由芽孢杆菌产生的能抑制丝状真菌的脂肽,其合成及运输需要7个基因(fenC、fenD、fenE、fenA、fenB、sfp、ycZE)。在前期研究中,所在实验室已获得20份转丰原素基因的高世代小麦材料,本研究选择稳定的株系配置不同杂交组合,通过第一轮杂交,获得聚合双亲基因的材料8份,聚合率为66%;根据第一轮杂交材料鉴定结果,选择纯合株系为母本再次配置7个杂交组合,同时将第一轮杂交获得的聚合亲本基因的材料再次进行杂交,筛选获得3株聚合全部7个基因的单株(CGFI-16、CGF1-17、GCF1-6)。这些材料的获得为进一步筛选和培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材料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