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招标作为一种体现市场公平、开放、竞争的交易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各行业、各部门在采购领域中最常用的交易方式,尤其,它是政府采购同质的标准化商品(如:货物类)和异质的差异化商品(如:服务类和工程类)的法定交易方式。然而,在招标实践中,采购部门的“逆向选择”、投标人的“道德风险”以及双方寻租行为泛滥等问题异常突出。事实上,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买卖双方关于标的真实成本信息的不对称性,政府及监管部门不能凭借可靠的成本信息制定合适的采购招标规则,从而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招标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作为招标经验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类实证模型,它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从实际招标数据中揭示投标人的私有成本信息,即估计投标人的私有成本分布F(c)。实际上,投标人的私有成本分布F(c)揭示了卖方市场的潜在供给特征,知悉卖方市场的潜在供给特征有助于指导实践进行最优招标机制设计,进而获得质优价廉的商品或服务。因此,如何从实际招标数据中识别与估计投标人的私有成本分布,一直是招标经验研究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关于拍卖/招标结构计量模型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起步较晚,多数研究仍侧重于对招标的机理分析或对均衡策略的仿真实验,缺乏直接对实际观测数据生成机制的统计推断和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招标数据的披露存在特殊性,研究者往往只能观测到最终的成交价、不能观测到每个投标人的所有报价,使得现有的国外经验研究方法在直接应用于研究我国实际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鉴于同质的标准化商品和异质的差异化商品在政府采购招标实践环节中还存在诸多差异性,因此,为了深入探究两类标的招标活动的经济机理,揭示每类标的市场的潜在供给结构特征,尝试指导实践优化相应的采购招标规则,以期提高政府采购招标的资源配置效率。该文根据标的属性(同质性和异质性)的不同,并结合中国招标数据结构的实际特征(仅成交可观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开展了如下四方面的研究:第一,鉴于拍卖/招标结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于是,该文按照拍卖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流程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另外,鉴于招标通常被视为第一价格密封式拍卖的扩展,为了便于后者的相关研究可结论直接应用于研究招标活动,还梳理和概括了二者之间的对偶关系,并将拍卖结构计量模型中的几种重要估计方法对偶至招标结构计量模型。第二,为了揭示政府采购同质的标准化商品的定价机制和估计同质标的市场的潜在供给结构特征——投标人的私有成本分布,并且鉴于我国招标数据结构的不完备性(仅成交可观测),该文建立了仅成交价可观测的同质性结构招标计量模型,进行博弈均衡分析。并基于极小值分布理论推广了 Guerre,et al(2000)的间接非参数识别与估计框架。进一步,将上述识别与估计框架推广至存在保留价的同质性招标结构计量模型。第三,为了揭示政府采购异质的差异化商品的定价机制和估计差异化标的市场的潜在供给结构特征——投标人的条件成本分布,该文进一步放松标的的同质性假定,允许标的存在多重异质性。并且,基于标的的异质性信息与成交价数据建立异质性招标结构计量模型,进行博弈均衡分析。鉴于仅可观测成交价数据和非参数核平滑的维数灾难问题,该文基于极小值序统计量的渐近分布理论,假定中标人的报价及其成本服从类型Ⅲ的极值分布(又称Weibull型分布),并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参数推断,从而依据极小值分布理论间接推断投标人的条件成本分布。进一步,将上述识别与估计框架推广至存在保留价的异质性招标结构计量模型。第四,为了改善我国政府购买同质的标准化机器设备和异质的差异化公共服务招标活动的公平与效率,该文分别以中央单位采购打印机和北京市采购街道保洁服务为例建立招标结构计量模型进行博弈均衡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央单位采购打印机的招标中,当前政府的集中采购规则的确有效地降低了采购成本,但是,对于附加成本较高的商品,投标人存在成本转移行为;因商品的价值与其供给弹性呈现同向变动关系,当政府采购价值较小的商品时,采取限价类政策有效;当政府采购价值较大的商品时,采取补贴类政策有效。在北京市采购街道保洁服务的招标中,当存在众多潜在投标人时,招标人可以采取降低保留价的策略,以较低的招标效率损失来增加自身的期望收益;当公共服务标的异质性增加而导致投标人需要承担更多的供给成本时,招标人应提高保留价,从而保证招标效率;当标的市场面临较大的成本进入壁垒时,应采取高保留价策略,以降低期望收益来保证招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