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生产绩效影响研究——以丘陵地区水稻生产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yang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农村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有效的制度改革一直被视为是促进农业增加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其中农地产权制度更是被看作是解决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农村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核心。因此农地产权制度是否完善已成为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有关农地产权制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可以说,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生产绩效间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研究主题。但是正因为该主题对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及研究主题本身的争议性,长期以来,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学术研究人员都没有忽略过对该主题的分析和探讨。以往众多研究普遍分解农地产权的权利束,经验检验农地产权制度的稳定性和转让性等细化的权利对农民土地投资、土地租赁市场发育和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这为系统分析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绩效影响提供基础的分析方法,但是以往研究较少构建系统的理论模型来剖析农地产权制度在微观层面如何影响农户土地投资决策和参与土地租赁市场决策,另外,以往的研究也缺乏系统地分析农地产权制度、土地投资、土地租赁市场和农业生产绩效四者间的内在关系。大量的经验研究都检验了以往的农地产权制度对土地投资、土地租赁市场发育和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但很少有文献检验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的绩效。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的具体特征表现为农地产权的转让性已经比较完整,但是仍然缺乏稳定性,表现为一方面土地调整思维仍然普遍存在于农民心中,土地调整并没有完全禁止;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权证书发放比例不高,并且大部分已发放的土地使用权证书并不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因此,这为检验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生产绩效间的关系提供了研究空间。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发现该阶段改革主要集中于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对土地承包权的权能拓展和期限延长。即,一方面在原先不允许土地流转的情况下允许土地流转,并逐渐减少土地流转中的限制,提供越来越自由的土地转让权;另一方面,延长土地承包期,由原先的延长15年到承包期满再延长15年, 最后到维持农地承包期30年不变。同时逐渐减少村集体对农村土地行政调整的范围,由原先政策允许“大调整”到政策禁止“大调整”,鼓励“小调整”,再到政策禁止“大调整”,限制“小调整”在“个别经营者”之间。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土地产权清晰地界定给农民,赋予农民更加“个人化”的农地产权,杜绝侵权现象。但是改革中一直存在两个困境:农地稳定与土地调整间的困境以及土地租赁市场政策改革的困境。虽然原因复杂,但是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放大了农地产权不稳定带来的影响是造成两个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全文的研究结构为“分析框架-理论模型-经验模型”,即首先从分析框架出发提炼研究问题的本质和基本逻辑思路,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理论模型并提出理论假说,最后构建经验模型来检验理论假说。在分析框架部分,本文构建了以“农地产权制度--农业生产绩效”为主线,以土地投资激励效应和土地租赁市场配置效应为两个核心的基本分析框架,即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对两个核心--土地投资激励效应和土地租赁市场配置效应的影响来最终提高农业生产绩效。因此,两个核心是衔接这条主线的必要部分。 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引用企业领域的投资决策理论探讨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民土地投资影响的微观机制。理论模型分别分析了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户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间的关系,并使用农户调查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结论指出农户根据传统的净现值理念来决策土地上的短期投资,现阶段农地产权的稳定性并不激励农户的短期投资,表现为衡量农地产权稳定性的土地产权变量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但是由于农户的长期投资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农户根据实物期权理念来决策长期投资。因而农地产权的稳定性能够激励长期投资,表现为大部分衡量农地产权客观不确定性和主观不确定性的变量在统计上都显著。 论文主体的第二部分借用基本农户模型和交易费用理论探讨农地产权制度对土地租赁市场发育影响的微观机制。理论模型分别分析了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租入市场和租出市场间的关系,并进行经验检验。结论指出农户土地租入决策与参与非农就业市场决策之间存在联立性,土地调整次数的减少和土地证书发放比例的增加能够激励未参与土地租入市场的农户租入土地或者已租入土地的农户租入更多的土地;但是土地租出决策与参与非农就业市场决策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联立性,可能的原因是土地社会保障功能阻碍了农户租出土地。但既便如此,土地证书发放比例的增加仍然能够激励部分未参与土地租出市场的农户租出土地或者已租出土地的农户租出更多的土地。 论文主体的第三部分经验检验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生产绩效间的关系,指出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投资激励效应对土地生产能力和劳动力生产能力的激励程度都是非常微弱的,甚至存在反激励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农业生产中的高不确定性促使农 户利用短期投资来替代长期投资,从而掩盖了长期投资对土地生产能力和劳动力生产能力的促进作用;与投资激励效应不同的是,虽然现阶段农地产权稳定性的市场配置效应对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对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影响是显著的,这表明农户虽然可以通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间的替代来弥补资源配置效应对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但是无法改变其低下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事实。这种资源配置效应来自于地权稳定性激励农户参与土地租赁市场,促进土地从低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农户手中转移到高劳动力生产能力农户手中,提高整体劳动力生产能力。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目前服务于解决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农村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政策启示包括:(1)将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心转移到提高农户对农地产权稳定性的认识上来,而不再是仅仅对农地产权进行权能拓展和期限延长;(2)完善农地产权方面法规,缩小《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调整”范围,严格禁止由于人口变化或者其它人为因素(土地征用)导致的土地调整,而将土地调整的“特殊情形”仅界定给自然灾害导致的无法通过其它途径解决的土地矛盾;(3)推进农村基层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政策宣传和相关监督机制引导农村基层土地产权改革。通过颁发法律上生效的土地产权证书以及土地政策宣传,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农村土地30年使用权归自己所有;(4)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渐释放农地产权的社会保障功能;(5)改革配套政策环境,包括加大地方政府对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减少自然灾害带给土地投资的风险;加强农产品价格调控,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带给农业投资的风险;积极推进非农就业市场发育,激活土地租赁市场。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普及和深入,其中电教媒体在教育领域中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电教媒体拥有直观、视听效果好的特征,从而能够以其优势丰富
教育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的均衡发展自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教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习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将人物形象灵活的跃然纸上,调动读者情绪变化,人物描写就成为了习作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将以笔者的经验为例,分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人物描写的训练方法,依靠多媒体技术直观化的形象能力,切实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教育;习作教学;人物描写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
简单介绍了抗爆控制室空调系统构成.介绍了我国及Shell DEPs石油化工抗爆控制室暖通空调设计的相关标准,着重从室内环境控制、新风设计、抗爆设计、空调系统控制、设备安装位
摘 要 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化静为动,排忧解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效果。二.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有助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有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利用微课教学优势,有助于提高美术智慧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电教;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6-0026-01  
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十八大明确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一任务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不可或缺的新要求。公共服务
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保证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翻转课堂”把传统教学模式的结构翻转过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强调课内外师生的有效配合,进一步深化学习内容或者答惑解疑.翻转课堂是一
为了实现学生多元化的发展目标,《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统一于小学英语教学一体之中.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