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不重视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的长期积累,中国正面临着“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主要水问题的严重困扰,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水贫困理论将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从水文工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领域,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人们利用水资源的能力、权利和生计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对水安全问题进行更加全面的透视,从而为集成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缓解水资源稀缺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和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了水贫困理论的研究概况,界定了水贫困概念,将水贫困分为自然水贫困和经济社会水贫困两个层面。依据牛津大学水贫困指标框架,适当添加反映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指标,建立了由资源、设施、能力、使用和环境5个子系统综合而成的水贫困评价体系,利用综合赋权法对各子系统内部进行加权,并用动态层次分析法赋予各子系统不同时期的权值,体现了利用社会资源对水资源稀缺的适应性逐渐提高的现实。对中国31个省市水贫困水平进行计算和评价,并对各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时空分异分析。从时间上看,全国各省的水贫困评价得分大部分是逐年上升的,地区差异有小幅度减小,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组问差异在地区差异中占主要地位,东部地区的水贫困得分组内差异最大,其次是西部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水贫困组内差距最小,且只有中部地区的水贫困组内差异和四大区域的组间差异稍有降低。从空间上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的结果表明:北方地区自然水资源贫乏但是使用效率较高,东部地区的使用能力和设施水平普遍较高,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能更多关注环境保护,西部地区在各个子系统得分普遍较低;无论是自然水贫困还是经济社会水贫困都存在高度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现象,水贫困分布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自然资源稀缺的束缚,依然呈现南北分划的态势。在水贫困评价基础上,本文以资源、设施、能力、使用和环境5系统得分的贡献率为指标,采用LSE方法将中国31个省市划分为不同的水贫困驱动类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水贫困程度呈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加重的规律;资源因素是所有北方地区共同的水贫困驱动因素;在东北、中、西部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设施和能力因素构成对水贫困的驱动因素;在资源条件较好的东南和西南地区、以及发展水平不高的西北地区,使用因素形成对水贫困的驱动效应;东北和东部地区的水贫困亦由环境因素所驱动。研究结果能够反映我国水贫困的大致规律,为各地区制定缓解水贫困的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贫困指数为基础,综合考虑收入、支出、教育、健康、发展环境、家庭及就业6方面,本文构建了适用于中国省际间进行比较的中国经济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法为各指标赋以权重。对2009年中国各省市经济贫困水平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水贫困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并进行空间分异。计算结果能够反映我国水贫困水平和经济贫困程度的实际情况,并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贫困与经济贫困存在较高程度的耦合情况,水贫困与经济贫困整体水平从西到东逐渐变好,得出我国水贫困与经济贫困为共生关系、在扶贫政策中应加入减少水贫困策略的结论。最后,从建立与完善水权制度、加强水资源设施建设和加强水生态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减贫问题提供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