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天然地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不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而存衍,而且其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高级文化体。文化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传承。这就表明,文化注定要把教育作为生命载体,从教育中获得活生生的生命博动,吐故纳新,成长发展。正因如此,说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这是对教育的文化功能及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种恰当的理论定位。由于教育的发展总是与文化休戚相关,因此关注教育就不能不关注文化的发展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当代的文化变迁既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又赋予了教育以新的使命。 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文化积累和文化创新是文化变迁的核心要素,前者表现为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质的不断充实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结构的丰富完善和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而后者表现为新文化对旧文化的批判与超越,教育不受文化变迁影响和制约而单独地引导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教育并非完全消极地受制于文化的环境,它一方面适应文化变迁的要求,随文化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教育也是推动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代谢、外来文化的移入、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当代文化变迁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当代文化变迁中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冲突: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开放也促成了文化的开放性,中国文化逐渐从同质性文化形态向异质性文化形态过渡,整个社会文化显得丰富、庞杂,显现出多元聚合的趋向。也就是说,在当代中国文化格局中,包含着多种文化成分,它们在当代中国文化的总框架内各司其职,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当代文化变迁中的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大众物质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也刺激了文化消费的发展,以赢利为目的的文化工业便应运而生。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日益扩张则为文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基础与技术支持,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教育的广泛普及又对文化工业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当代文化变迁呈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大众化、世俗化趋势;当代文化变迁的网络化、虚拟化趋势:因特网的出现,宣告了网络时代的来临,它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引起了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同时也导致了当代文化变迁的新趋势、新特点,即网络化、虚拟化趋势。 如果说 19世纪是人类各种文化相互交锋,20世纪是各种文化此is彼长的时期,那么21世纪将是各种文化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冲突走向融合的时期。在这种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下,从共时态视角来看,中国文化也逐渐从同质性文化形态向异质性文化形态过渡,整个社会文化显得丰富、庞杂,显现出多元文化聚合的趋向。 我们所指称的多元文化,即在社会转型期,原有的文化开始逐步夫去其绝对的统治地位,但并非全然失去影响,新的文化因素开始初露端倪,但却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地位,这种主流文化的“真空”状态,使多种文化趋向在社会上共存。这大致可以从三个纬度来描述:一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时共存。二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思潮共涌。三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企业文化同时共存。止匕外,网络文化的后来居上也是当今文化领域里引人注目的一大景象。 不同民族、地区、社会集团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与取向,它们在传播、接触的过程中,便容易产生碰撞、对抗的状态。由于这种冲突多表现为价值方面,故亦称之为文化价值冲突。文化冲突既有性质上的区别,也有层面上的差异。我国的文化冲突就性质上讲是非对抗性的,主要表现为平等竞争和自由发展;就层面上来看,则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这对我国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多元文化的出现,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大热点之一。所谓多元文化教育,是指立足于多元文化理论,为促进民族平等与合作以及提升各民族、集团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自己的国情。在研究和推进多元文化教育时, 2既要放眼世界,又要立足本国实际。要迎接多元文化的挑战,至少要做好以下工作:确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对各种文化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冷静地分析其意义和价值,重视它在促进校园文化兴起、增强学生自主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并培养学生分析鉴别能力;直面文化冲突,采取具体措施加以解决。 从历时态来看,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当代文化变迁的表现形式,我们认为主要是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 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特指工业社会广泛流传的为大众所接受和消费的文化。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商业性、产业性、娱乐性、流行性、复制性、平面性。大众文化乃是一柄双刃剑,利弊兼陈,亦功亦过。教育工作者应正视事实,深入分析,才能找出对策,以回应大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网络文化是人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