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信,是一个社会学需要关注的但鲜有研究的重要课题。失信是社会现代化曲折进程中不断生成和凸显的时代问题,是构成当前时代境遇的重要阻抗因子,直面失信问题,就是要探寻走出桎梏现代社会发展危机与困境的路径。本文将失信这一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时代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够拓展现有信任研究的理论空间和研究视域,对人际交往与社会流动有一定的解释力,对当前社会分层与阶层冲突有一定的解释力,同时也是缓解当前社会信任缺失问题的需要。把失信问题作为信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则是从现有信任研究的一般范式中走出来,以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对信任问题进行新的理论审视,以探求信任建构的新认识和新路径,力图突破转型期社会信任缺失的瓶颈问题,探讨失信行动及其纠偏策略,在理论上探索失信的形成与运行的关系。本文在“问题意识”的视域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观照社会信任的式微与建构过程,在理论的层面和实践的层面双向考察失信,在总结学术界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失信的内涵构成、结构要素、表现形态、生成逻辑、内在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对社会的失信现象以新的视角进行深入系统地诠释,尝试对本文提出的命题“人为什么失信”进行系统的回答。失信在社会关系中是作为一个信任建构的阻抗因素存在,失信作为一个开放性强、指向性多样的词汇,具有多种现实语义。笔者认为,失信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他人所做的背离对方信任期待、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失信,探讨的是信任研究另一个立面和向度的问题,失信行为的发生,一定会有明确的失信主体、失信客体以及失信过程。失信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根据不同的分类办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基于失信主体,分为人际失信与组织失信;基于失信归因,分为道德失信与制度失信;基于失信内容,分为工具失信与价值失信。基因对人类行为的产生与发展都存在着确凿的证据,从基因着眼解释失信行为,旨在通过基因的作用分析探讨人类行为可能的起源。基因自私、人性利己与失信发生呈现正向传递的逻辑过程,即基因要复制自己就需要行为自私,自私的基因驱使人性自私,人性的自私诱发失信行为。同时,失信行为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基因的通性是影响失信行为发生的先天条件,人的动物性是影响失信行为发生的直接因素,人的社会性是影响失信行为发生的核心因素,社会环境是影响失信行为发生的阻抗系统。人际交往对于个体与社会皆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人际为视点,失信是指个体对与自己打交道的人的利益损害行为。一般来讲,在人际失信中,亲人失信的几率最低,其次是熟人,最后是陌生人。在亲缘失信中,纵向层面的亲子关系与横向层面的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亲缘关系,在转型期两种关系出现的疏离是亲缘失信发生的体现。在熟缘失信中,信任被形式的隐蔽、物质的算计遮蔽,目的合理性往往主导熟人间的交往,“杀熟”就是在人际关系转向过程中的目的合理性的选择中发生,熟人成为失信者谋取私利而侵害的交际对象。在陌生人失信中,陌生人信任关系式微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人际关系的危机呈现,“扶不扶”是陌生人失信在转型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这个典型案例折射出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后人们社会交往模式的极大改变。制度的引导、约束、激励的特性对于社会信任的构建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制度影响失信的成本与收益,同时失信行为诱致制度变迁。当制度的供给不足、制度正义缺失会影响制度效用,损害信任关系的构建和维持,引发失信行为的发生。制度正义的实现需要依靠制度的强制性来实现,当制度正义缺失,则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与关系就会扭曲,以“潜规则”为典型表现形式的失信行为就会发生。制度供给是制度实施的前提基础,制度供给偏轨则会冲击社会信任与合作环境,“寻租”现象的出现就会诱致设租失信、寻租失信和避租失信。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建构了人类社会交往与互动的全新场域——网络社区,网络行动者在这个以“缺场”(body-absence)为特征的交互场域,在社会学视域中它是作为人类互动行为的存在方式,是作为符号化的虚拟表达,是作为社会情感动员的场域,一旦偏离社会规范所预设的“正常行为轨迹”,网络失信就有发生的可能,并形成了宣泄报复型、偏激盲动型、迎合满足型、谋私逐利型等四种类型的网络失信。网络失信行为的发生有其特殊的生成机理,“去中心化”、“去身份化”和“去体系化”形成了网络失信发生的场域存在;信息强化、议题强化和标签化处理形成了网络失信发生的主体进程;群体盲从的传导效应、“沉默螺旋”的传导效应和异化支配的传导效应形成了网络失信传导的群体极化。文化是理解失信生成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解构失信机理的基本路径。在中国传统文化情境中,以“私”为特征的小农文化心理,以“家”为构架的家族血缘思维,以“孝”为源头的国家治理方式,既有着其他文化样态无法企及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潜藏着产生失信行为的文化因子。在社会动荡期文化失范中,政治与文化、道德与文化、人际与文化等方面的失范会对社会信任产生危害。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变迁中,作为主观意义的文化、作为个体生活方式的文化、作为社会行为的文化都有失信偏向的可能。概括言之,文化形塑着失信行为的发生机理和具体模式,失信行为作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是社会文化特征的一种具体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