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漂浮居住模式规划开发构想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c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上漂浮建筑是宏观意义上漂浮而非飘移的建筑。是指建造一个与陆地相连的漂浮载体,以漂浮建筑作为起点,通过陆路和水路进入海上规划区。就规划本身而言,海上漂浮居住模式规划体系能在不同地点,以不同速度扩展或收缩。与陆上静止固定的建筑规划相比,传统的典型城市建筑设计与海上漂浮建筑的结合在宏观意义上使城市的居住空间发展更具灵活性和可持续性。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的概念设计理念是在当前人地资源紧张、海洋扩张、海洋旅游热的背景下展开的,通过理性的分析,确立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的设计理念在短期内先以旅游居住模式为主,再到长期居住的发展过程。本文主线以“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的理念形成——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及技术难点——产业开发战略”的写作思路分四大章节来研究和探讨。第一章阐述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的理论概述;综述了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的产生原因和开发的客观环境、列出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的理论框架、根据海上居住者行为特征分析对海上居住进行界定和分类。第二章阐述对海上漂浮居住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建设海上漂浮居住模式是发展中国“蓝色文明”的需要,并阐述蓝色文明对中国的重要意义,这种文明对沿海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发展旅游经济等起到积极作用。第三章阐述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的规划设计;首先提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对规划设计的期限作出设想,且重点针对海上漂浮居住模式景观视觉体‘系进行分析,还对海上漂浮居住模式规划其功能分区等作出个人设计原则和定位,最后针对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的基础设施与工程规划设计提出了较为理性的难点解决方案。第四章阐述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的产业化开发思路;重点针对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办法和战略措施。本文在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从整个海洋开发系统来说,立足于一种新兴的居住形态,并在海洋建筑技术设计这个关键问题经过认真考察分析,针对海上漂浮建筑异于传统建筑这一点在洋细的技术领域作出实际的概念设计,从而得出一个具有一定导向作用的设计分析思路。并结合笔者亲自走访部分沿海城市调研的实际情况,对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的居住行为心理做了较为客观的分析。这对于未来海洋“新的空间”和蓝色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准备。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的研究不仅仅是在研究建筑本身,而是一种新兴的规划设计理念。本文试图去探索新的空间“享乐主义”,由最初的居住者“我从未来过这里”,到之后人性心理研究以及最终的理念开发构想。笔者认为海上漂浮居住模式理念的构想在对自然、低碳、人性、建造技术、蓝色文明展望都有着一定较为实际的研究意义。
其他文献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引领。这四项功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使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对这个本源价值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似乎淡忘了。改革开放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政治运动服务。改革开放后,我们又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在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教育,让教育融入生活、潜入人生。  现代大学的教育功能与传统大学的
话题背景: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630万。虽然经济形势渐好,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就可能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令人振奋,发人深思,其中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工作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
二十世纪末以来,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知识型企业经过多年稳定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带来的产业升级推动力量、经济促进力量、科技先导作用为国家
面对中国广大而极富潜力的快餐市场,中国逐渐成为中外快餐企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焦点”。然而,纵观在我国的中外连锁快餐企业发展现状,中国的连锁快餐企业发展依旧较为滞
当前,随着本科生就业压力的转嫁及研究生的大批量扩招,急剧增加的研究生数量使研究生就业市场趋于饱和,以往研究生就业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社会精英不愁找”的现象已不复存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自确立之初就饱受争议,其概念、构成、价值、刑罚等等无一不成为学者争议之地。我国在法律上设立此罪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和阻止职务犯罪,堵塞我国反腐法律方
CBI主题模式是一种与主题探讨相结合的语言习得教学模式,在分析了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现状和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CBI主题教学模式引入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
应用系统工程中多因素赋权评分法对深基坑工程多种治水方案进行优化 ,从评价 1个方案优劣的可靠性、造价、施工难度、工期、环境影响等方面 ,来实现多重目标的最优 .并应用于
金融化趋势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逐渐加快,对全球经济发挥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不仅表现在宏观层面的“经济金融化”,还体现在微观层面的“企业金融化”。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