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机体不能保持特定的机能水平,或不能维持一定的运动强度称为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诊断手段的丰富与完善,一直是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热点。然而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提升,当前疲劳监控手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凸显,甚至严重桎梏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而融合了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variability,HRV)、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皮肤电(skinconductance,SC)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等的生物反馈技术(Biofeedback Technology,BT),能否应用于运动性疲劳的诊断,能否有效缓解当前疲劳监控手段存在的突出痼疾,能否真正实现中枢疲劳、外周疲劳包括心肌疲劳的实时评鉴,能否有效建立运动性疲劳时序图用于判断各型疲劳出现的先后顺序?目前国内外的相关论证仍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将BT引入运动性疲劳监控领域,探讨该技术复合指标(HRV、sEMG、SC、EEG)在运动员发生运动性疲劳时的数值、曲线变化规律,阐明中枢疲劳、外周疲劳包括心肌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时序特点,同时论证该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价值作用,为运动性疲劳的监控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随机遴选体育学院大学生运动员16名,分为男子组(M组)和女子组(F组)。采用经典的7级递增负荷Bruce方案,以跑台运动的方式,使运动员逐步达到深度疲劳甚至力竭。同时验证反应时、即刻最大心率、主观感觉判断(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以确定运动性疲劳的产生。通过自身前后对照与男女比较,分别测定BT复合指标在安静、疲劳、恢复时数值、曲线的不同变化特点,并建立运动性疲劳时序特征图。研究结果:(1)疲劳时F、M组均显示HRV指数显著下降,但两组HRV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NN;全部相邻R-R间期之差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differences,SDSD;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ferences,RMSSD;相邻心搏R-R间期之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all adjacentNN distances that differ>50ms from each other,PNN50)、频域指标(LF功率值,power low frequency;HF功率值,power high frequency;低频、高频比,LFHF)及窦性心律不齐(absolute sinus arrhythmia,SAa)上升,同时两组sEMG振幅指标(积分肌电,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amplitude,RMS)上升,频率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下降,然而皮肤导电水平(skin conductancelevel,SCL)值则是M组下降,F组上升,可是两组EEG各脑波(α波、β波、SMR波、θ波)功率谱值则又显示显著上升。(2)BT复合指标曲线主要呈现两种变化趋势,可将其定为Ⅰ型、Ⅱ型趋势图。其中疲劳时HRVⅠ型曲线虽表现为呈周期性变化,但Ⅱ型则是数值区间、变化幅度骤升。而sEMGⅠ型曲线却出现“震荡稳定期”→“快速上升期”→“震荡稳定期”的变化,Ⅱ型则仅为变化幅度显著上升。由于SC生物反馈技术指标SCL存在基线分布差异,故需将安静SCL均值高于8μs,列为高基线水平类(H类);低于8μs列为低基线水平类(L类)。L类女子SCL疲劳曲线出现双波峰,L类男子则是变化幅度剧增,H类女子出现“震荡上升期”→“急速上升期”→“急速下降期”→“不应期”的变化,H类男子却出现“不应期”→“急速上升期”→“急速下降期”→“震荡上升期”的变化。虽然SCL变化多样,EEG曲线却仍表现为两型变化。其两组疲劳曲线主要呈现三波峰现象以及波动幅度的显著增加。(3)依托BT建立的运动性疲劳时序特征图,显示疲劳的时序为“心肌(HRV)→骨骼肌(sEMG)→脑(EEG)”。研究结论:(1)运动性疲劳发生时,BT复合指标表现出HRV指数下降,HRV时域指标(SDNN,SDSD,RMSSD,PNN50)、频域指标(LF功率值,HF功率值,LFHF)、SAa上升,SCL值M组下降,F组上升, EEG脑波(α波、β波、SMR波、θ波)功率谱值均上升等显著的规律性变化。(2)BT复合指标疲劳曲线主要呈现两型变化趋势图,且多变现为变化幅度或数值波动区间增加,曲线急剧上升、下降或四期变化以及周期改变、呈现三波峰等突出的特征性改变。(3)监控运动性疲劳时BT复合指标呈现的特征性、规律性变化,可用于中枢疲劳、外周疲劳包括心肌疲劳的联合监控,并可为运动性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描绘出程序图。该程序图显示BT监控下的疲劳发生顺序或为“心肌(HRV)→骨骼肌(sEMG)→脑(EEG)”。(4)BT监控运动性疲劳时,可凸显科学性、时效性强,系统化程度高,无创伤,易于掌握与推广的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