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早产儿是指妊娠不满37周分娩的新生儿。随着产科和新生儿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然而与之伴随的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率却显著增加。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远期可导致脑性瘫痪、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异常、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等后遗症,使患儿生活质量下降,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最新统计证实,10%~30%早产儿远期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或智力障碍[1]。因此,预防和早期干预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成为新的临床和社会问题。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最常见的两种病理类型是IVH(脑室内出血)和PVL(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引起脑性瘫痪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2-5]。目前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诠释为早产儿脑血管发育不成熟和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近年来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宫内感染/炎性反应在早产儿PVL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动物实验通过对孕鼠进行子宫内注射脂多糖(LPS),可成功建立宫内感染/炎性反应性脑白质损伤模型,发现该模型能激活胎鼠、新生鼠脑内的Th1/Th2免疫反应,使TNF-α、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升高[6]。提示细胞因子可能介导了宫内感染后早产脑白质损伤的过程。
虽已发现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可能导致脑白质损伤,但是其中的具体调节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近年来核因子和白介素类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介质的释放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NF-κB(核因子-κB)作为一种分布和作用较广泛的真核细胞转录因子,分布于多种细胞中。研究证明NF-κB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并且参与了缺血再灌注等脑损伤的病理过程[7]。当机体受到缺氧、缺血等应激刺激后可启动一系列炎症反应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程序,诱导细胞因子如IL-6、IL-1及TNF-α等基因的高表达。IL-6是机体内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中重要成分之一,可与其受体结合,识别信号转导成分gp130,通过蛋白磷酸化信号途径,启动更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的基因表达,促进MG(小胶质细胞)增生,导致少突胶质细胞死亡,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生成,加重脑白质损伤。对于IL-6在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研究,证实血清IL-6水平随HIE病程逐渐下降,且IL-6在急性期与脑实质CT值呈负相关[8]。同时结合NBNA评分,发现HIE患儿评分越低,血清IL-6水平越高,提示临床脑损伤程度越重[9]。
对于核因子和白介素类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是否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中发挥了作用尚未见研究,本实验从早产儿角度出发,通过分别检测出生后第3天、第10天正常早产儿及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血清IL-6、NF-κB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预防和干预脑白质损伤提供新思路。
方法:选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由邯郸市妇幼保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50例进行研究,其胎龄为28-35周,出生体重为1000g-2500g。首先根据其颅脑MRI检查结果分为无脑白质损伤早产儿对照组、脑白质损伤早产儿实验组。其中对照组20例;其次实验组根据脑白质损伤程度分为(脑损伤诊断及分组标准见下文):轻中度组、重度组。其中轻中度组20例;重度组10例。三组间早产儿在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标本采集过程均征得家长同意。
所选50例早产儿分别于出生后第3天、第10天采集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6、NF-κB的水平。结合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统计学处理数据。
结果:
1三组早产儿生后第3天血清IL-6水平变化
对照组早产儿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2个脑白质损伤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患儿血清IL-6低于重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三组早产儿生后第10天血清IL-6水平变化
对照组早产儿与轻中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患儿血清IL-6水平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患儿血清IL-6水平仍高于轻中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三组早产儿血清IL-6生后第10天与生后第3天变化
对照组早产儿血清IL-6水平生后第10天与生后第3天比较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患儿血清IL-6水平生后第10天与生后第3天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患儿血清IL-6水平生后第10天与生后第3天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三组早产儿生后第3天血清NF-κB水平变化
对照组早产儿血清NF-κB水平明显低于2个脑白质损伤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患儿血清NF-κB低于重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三组早产儿生后第10天血清NF-κB的水平变化
对照组早产儿血清NF-κB水平低于2个脑白质损伤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患儿血清NF-κB低于重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三组早产儿血清NF-κB生后第10天与生后第3天变化
对照组早产儿血清NF-κB水平生后第10天与生后第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患儿血清NF-κB水平生后10天与生后第3天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脑白质损伤实验组患儿血清NF-κB水平生后第10天与生后第3天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细胞因子IL-6的激活参与了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生并与病变程度成正相关,故监测血清IL-6水平变化可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依据。
2脑白质损伤时高水平的IL-6存在时间较长,仍可持续加重脑损伤,需进一步引起关注及采取干预措施。
3NF-κB的结构及信号转录通路推测:NF-κB的激活可迅速诱导靶基因转录,参与IL-6等更多炎性因子基因的调控,而IL-6能使炎性细胞大量聚集并释放更多氧自由基,协同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加重脑白质损伤。同时提示患儿血清NF-κ53水平越高,临床脑白质损伤程度越重。
4NF-κB下降越缓慢,对IL-6等更多炎性因子基因的调控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进一步加重脑白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