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演论》是19世纪晚期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译著,对我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为翻译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天》的成功,除了与其历史背景、译介内容有关,也与严复独特的译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学贯中西的“译学泰斗”,严复中学根柢深厚,继承了以中华元典为基础的中国传统诗学的优点。目前翻译学界以中华元典对严复翻译话语影响为论题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略显泛化与宏观,对于在《天》自序中提及的“推见至隐”的《春秋》对严译影响的研究,仍留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鉴于此,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以奈达同构论为指导,在对译作与原作进行微观层面上的对比中,发现《天》以中国传统诗学“春秋笔法”对原作进行改写,在“事”、“文”、“义”,即叙事模式、话语言说模式、意义建构模式三个方面符合“春秋笔法”的特点。首先通过籍事作断和比事手法传承“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通过以叙为议与载言为论,发挥“春秋笔法”让事实说话的优点;采用比事手法,通过事例类比与换例法增加读者同构意识,消解异质文化间的冲突,达到与原文的同构。其次,发扬“春秋笔法”话语言说模式中尚简用晦和注重措辞的特点,以一字定褒贬及简化法凸显“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的内在特征,通过属辞手法和比喻特笔来实现在措辞方面的注重,用以增强译本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达到与目标读者在思维方式与审美原则上的同构。最后,借助“春秋笔法”的意义建构模式,通过增删原文、添加案语,彰显“春秋笔法”以笔削示义、论赞见义来惩恶劝善、经世资鉴的社会功能,以此实现与译者翻译目的同构。 晚清是西学东骎,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发生剧烈碰撞、融合的时代,严复采用的“归求反观”的翻译策略,实际上就是在异质文化间寻找某种同构关系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描述性微观研究和对比分析揭示“春秋笔法”在严译翻译话语中的角色,探索异质同构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对已有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