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作为某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异常,有许多不同症状表现。心理学家和精神病治疗者发现,抑郁症个体的感知与思考方式明显异于普通人,这些被认为是容易引发或持续抑郁状态的认知倾向——抑郁的认知敏感性(i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本研究旨在基于抑郁的认知理论,从自我感知、思想观念、认知.情绪应对调节方式等不同认知角度探究高抑郁倾向青少年的认知特征,以了解抑郁倾向青少年的认知敏感性。
研究以不同抑郁水平的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功能失调观念(dysfunctional attitudes/beliefs)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cognitive-emotionalregulation strategy)等方面考察他们在内隐和外显加工水平上的反应倾向以及二者之的关联,意图揭示青少年抑郁认知敏感性机制及其在个体抑郁引发或持续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1)在自尊方面与以往的研究发现比较一致,低自尊与抑郁密切相关。内隐自尊为普遍正向,抑郁倾向组学生的内隐自尊高于正常组,内外自尊的距离与抑郁有关。(2)功能失调观念方面,抑郁倾向组有严重的求全主义(perfectionism)、赞许依赖(approval dependency)倾向,且两因子与内外自尊的距离相关显著。(3)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方面,自责、悲剧化、情绪压抑、反复思虑、关注计划等策略与抑郁相关显著,是区分抑郁水平的重要特征;中介回归分析发现,调节策略是功能失调态度作用于抑郁的一种中介途径。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得出结论:抑郁青少年个体表现出低的外显自尊及过高的内隐自尊,在外显和内隐层面的自我认知存在着冲突,其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预测抑郁倾向。抑郁倾向青少年具有较高的求全主义和社会赞许依赖观念,这种观念与自我认知倾向有关。消极的认知.情绪应对调节策略是抑郁青少年的特征之一,其有着思想观念层次的原因,同时也是观念导致抑郁的中介途径。以上诸层面及其关联形成某种相对系统化的认知模式,结合特定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个体抑郁的起因或发展进程。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抑郁的认知敏感性是一种机制,可结合具体情境分析特定的抑郁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