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小板变化对重症肺炎(severe pneumonia,SP)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到2018年10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年龄大于等于18岁的SP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相关资料、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病原菌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在住院期间的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运用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比较部分患者血小板入院后前10天的变化趋势,再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计算最大的约登指数并获得预测率最高的截断值。结果:共纳入301例SP患者,存活组191人,死亡组110人(36.54%),平均年龄71.43±12.39岁,基础疾病以慢性肺部疾病为首,占比65.78%。入院时血小板计数水平死亡组与存活组无明显差异。经两组单因素比较,死亡组的白细胞(WBC)、入院-出院血小板值(ΔP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尿素氮(BUN)、乳酸(Lac)、有创机械通气(IMV)、CURB-65评分、肺炎严重指数(PSI)、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出院的PC和白蛋白(Alb)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1.77%)、铜绿假单胞菌(15.50%)、肺炎克雷伯杆菌(14.39%),死亡组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存活组。对差异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APACHEⅡ评分(OR=1.18;95%IC=1.109~1.259)、ΔPC(每增加50×109/L的OR=1.98;95%IC=1.505~2.604)、有创机械通气(OR=4.525;95%IC=2.392~8.559)是影响S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ΔPC、有创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ΔPC+有创机械通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95%IC=0.739~0.840)、0.766(95%IC=0.708~0.825)、0.717(95%IC=0.656~0.779)、0.866(95%IC=0.822~0.910)。APACHEⅡ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18分,判断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7%、64.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6%和57.2%,血小板较入院下降51×109/L为最佳截断值,判断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8%、86.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7%和72.3%。59名患者入院后前10天及出院当天有血小板计数值,通过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发现从入院后第7天开始,两组患者的P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死亡组低于存活组。160名患者入院当天和入院后第3天均有血小板测值,计算第3天血小板变化率(ΔPC3%)=(入院当天的PC-入院后第3天的PC)/入院当天PC,通过两组比较,发现死亡组早期血小板下降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1、血小板下降比血小板入院基线水平在重症肺炎预后评估中更具有预测价值,血小板下降是重症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下降提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不良。2、血小板下降51×109/L可作为评估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最佳截断值,在住院期间应加强监测,与有创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联合增加死亡预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