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寅恪先生在《陈垣燉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而对于已有三千年研究历史的《诗经》研究更是如此.如以文献为范围的考据而言,大概可以做的部分差不多都被前人做完了.后人几乎不可能从文献上做出超越前人的考据成绩.现在我们要将《诗经》研究推到一个历史的新层次,就要充分利用前辈学人没有见到的材料:即前人未见的地下出土材料,来重新审视《诗经》训诂的成绩,并进一步推动《诗经》词义训诂的发展.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分析了《诗经》"文义不安"的现象,并初步总结其成因:一、《诗》非质言,本义难明;二、恪守师法,缺乏通变;三、语言文字的时空变化因素;四、传统《诗经》词义训诂的局限,如《诗经》训诂材料散碎,训诂学理论薄弱,训诂方法运用不当等.论述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关系,阐释了借鉴出土文献、援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对经传训诂的重要性.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历年来有关《诗经》的出土文献及其研究情况,其中主要介绍了阜阳汉简《诗经》、汉魏石经《诗经》残片、吐鲁番出土义熙写本《诗经》残卷等的研究情况.第二章,阐述了出土文献对《诗经》训诂研究的作用.主要有:一是"证",即出土文献为《诗经》的古注的正确性提供了新的佐证.本文从证词义旧注、名物制度、联绵词音同通用、假借字等方面运用充分的例证进行分析.二是"正",即以出土文献补正《诗经》旧注的缺误,并重点分析了出土文献贯通《诗经》重文的作用.三是"增",即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异文为《诗经》训诂提供了新的资料,从而使某些前人所不能解的词义得到解决.四是"辨",即根据出土文献,辨明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四家哪家之说更能体现诗之章旨所归.第三章,根据出土文献对《诗经》的"证"、"正"、"增"、"辨"作用,总结从中得到的经验与教训.这主要有:依据故训,不轻改旧说;尊重文本,不轻言假借;借助古文字形,合理利用"形训"方法;通晓语法,往复求通;古代社会生活与文献互相发明;实事求实,不钻牛角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