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且问题越来越突出。区域性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却呈现出不均衡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市场化水平的高低、要素市场供给及资源合理配置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增长。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并且东部发达地区之前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率先发展,借此来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因而,东部地区市场逐渐趋于成熟,市场化水平较高,吸收了流动的劳动力中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使得东部发达地区汇集了大量人才,促进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总量的提升,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改善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近几年,由于中部地区受到国家投资政策的重点支持,中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建设,促使了东部地区一些劳动者和企业从向中部转移,整体上形成了西部劳动力向东中部区域流动,东部一些劳动力流向中部区域,东部地区仍是劳动力主要流向的局面,从而东中部差距在逐渐的缩小,东西部差距仍在逐渐拉大。本文以“收敛理论”为基础,引用索罗经济增长模型来研究我国区域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探讨已往学者在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收敛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为理论研究,通过在索罗模型中引入劳动力流动因素,由于劳动力流动造成了区域劳动力市场扭曲,并将与区域间经济增长收敛的关系进行理论推导表明劳动力流动促使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使其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收敛速度,促使欠发达地区逐渐向发达地区经济的稳定状态收敛;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及相应的区域经济产出关系,实证检验了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收敛的关系;第五部分为结论,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劳动力流动促使东中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使之达到一个更高的经济收敛速度,东中部差距逐渐缩小,而东西部经济差距仍在扩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