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EPO对糖尿病大鼠随意皮瓣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糖尿病大鼠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病人皮瓣坏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   1、构造糖尿病模型大鼠:选取健康5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2只为健康对照组(A组),其余38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饲养6周,最终的24只SD大鼠(空腹血糖>200 mg/dL)为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   2、构建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模型:将12只健康对照组大鼠(A组),24只糖尿病大鼠平均分成糖尿病EPO干预组(B组)、糖尿病对照组(C组),再次构建大鼠背部超长任意瓣模型(3cm×10 cm),结扎皮瓣中包括皮瓣基底部的所有知名血管,彻底止血后,在皮瓣基底床垫入同样大小无菌硅胶片,用无菌缝合线原位缝合,术后给予常规的抗炎、抗休克治疗,立刻给予腹腔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及切口表面涂少量的红霉素软膏,成模后B组术后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000 U/kg),A组、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3、对皮瓣的情况观察:每日观察记录皮瓣的状况,包括皮瓣的色泽,组织质地、弹性。   4、皮瓣成活率的统计:术后第10天,使用Nikon P310数码相机拍照带有刻度标记的照片,输入计算机,用Image-Pro Plus v6.0软件统计计算三组皮瓣的成活率(皮瓣成活率=皮瓣成活表面积/皮瓣总表面积×100%)。   5、皮瓣的HE染色组织学观察:在三组SD大鼠皮瓣的坏死与存活的交界区域切取组织标本,浸泡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然后用石蜡包埋,制作成厚约3-4微米的切片,用于HE染色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在低高倍镜下观察HE染色后切片,观察组织的水肿、炎症细胞的侵润、坏死情况等。   6、相关指标的免疫组化检测:采用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检测VEGF、CD31表达,按VEGF、CD31免疫组化试剂盒的使用说明操作。每张片子选择染色均匀的的区域,在400倍的光镜下观察,随机选择5个视野拍摄保存,拍摄条件设置参数均一致。将保存的图片导入Image-Pro Plus v6.0软件,检测VEGF阳性表达的累积吸光度值,作为评价VEGF表达的指标。低倍镜下(100×)检视每张切片表达棕褐色阳性颗粒CD31微血管染色分布,确定最高微血管染色区域,选择5个最高微血管染色区域于高倍镜下(400×)分别进行微血管记数,计算平均数。   7、ELISA检测每组大鼠血清中SDF-1α及MMP-9含量:每只大鼠处死后立刻采取摘眼球法,收集5ml的血液,采好的血4℃保存30min,然后低温(4℃)离心(3000r/min;15min),约可获得1-1.5ml的血清标本,分别按照MMP-9、SDF-1α ELISA试剂盒说明,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中的MMP-9、SDF-1α的含量,分别以ng/ml、pg/ml蛋白为其单位。   结果:   1、皮瓣情况观察:术后第1天,三组皮瓣远端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肿胀、远端灰紫色,术后第5天,三组皮瓣尾端出现点状的结痂,坏死迹象开始出现,术后第10天,三组皮瓣的尾端出现明显的黑色痂壳,坏死区与存活区已可分辨出明显的界限。   2、皮瓣存活率:皮瓣面积C组(33.34±2.01)%明显低于A(50.17±2.29)%组与B(48.3±2.43)%组(P<0.01),A、B组间无差异。   3、皮瓣的组织学观察:糖尿病对照皮瓣组(C组)较健康对照组(A组)皮下组织、肉膜组织、肌层组织明显变薄,血管密度低。糖尿病EP0干预组(B组)皮瓣组织水肿、血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较轻,新生血管数量和肉芽组织增生程度上明显优于糖尿病对照组(C组)。   4、免疫组化相关指标检测:通过计算累积吸光度IOD值,VEGF表达量A组(4528.16±551.26)、B组(3671.67±482.04)明显高于C组(2571.08±535.45)(P<0.01),A组与B组无差异。新生微血管计数B组(17.5±3.29)个/mm2明显高于A组(22.08±3.84)个/mm2,A、B组均明显高于C组(11.33±2.42)个/mm2(P<0.01)。   5、ELISA相关指标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中的MMP-9、SDF-1α的含量,结果显示血清中SDF-1α、MMP-9的含量A组、B组均明显高于C组。   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通过增加SDF-1α、MMP-9、VEGF表达等途径促进皮瓣生血管增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提高糖尿病大鼠随意型皮瓣的存活。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能谱CT在鉴别良恶性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对肺结核、肺炎、肺鳞癌、肺腺癌等四种肺结节或肿块进行能谱增强扫描,探讨肺结节或肿块的能谱曲线、能谱参数
目的:   GITR/GITRL是一对共刺激分子,反映了体内Treg的数量及功能状况,参与了体内复杂的免疫系统的反应。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哮喘模型,检测哮喘组、对照组和布地奈德干预组
本文对NOR1基因促进CB1954对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机制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㈠NOR1基因扩增与稳定细胞系的建立。通过分子克隆的方法从EST克隆中获得含有1266bp
目的:探讨CD40-1C/T基因多态性与血清游离CD40L (sCD40L)表达水平及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排标准选取209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
背景: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由自身免疫介导,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为主,具有高复发及高致残性
目的:   建立胎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探讨选择性腺苷A2A受体拮抗剂SCH58261是否对胎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并明确其对胎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最
塌陷性肾小球病(collapsing glomerulopathy,CG)最初被认为是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的一种变异形式,并且总是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目的:主要研究肝损伤不同时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及厄贝沙坦的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ILK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及探索防治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胎盘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5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
目的:通过测定42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百分比,中性粒细胞(N)计数、百分比,血红蛋白(Hb)含量,比较急性期与恢复期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