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性别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女权主义流派理论建构的核心概念。劳动的性别分工是社会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急速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快速发展,男女平等的价值观也渐渐被社会所接受,有关社会进步对性别分工以及妇女社会地位影响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在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的性别分工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两性关系也在变迁中重构。
本文通过对广西一个热带果农社区--那堤村进行调查,旨在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农村家庭劳动的性别分工的特点与两性地位关系的变化,并探讨此变化的社会根源。本文把家庭劳动归纳为生产劳动、家务劳动和社区活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生产劳动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本文主要采用实地研究的方式,对果农社区进行个案访谈以及组织社区居民进行焦点小组讨论,用哈佛社会性别分析工具对男女两性在家庭劳动三个方面的分工以及家庭决策的性别分配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村就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男性几乎放弃了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果树经营而流入城乡的第二、三产业,而妇女仍然负责家务劳动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还参加了农村新兴起的手工劳动。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妇女在分工中劳动范围扩大,劳动负担加重,而地位却没有提高,在家庭事务决策中仍然依赖于男性,男性仍然处于优势和支配地位。这种家庭劳动性别分工模式体现了社会性别不平等。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不平等的性别分工和两性关系格局受利益原则支配,在分工中男性总选择收益更丰、声望更高的职业,而妇女只能选择男性放弃了的或收益少声望低的职业。之所以形成不平等的性别分工和两性关系,是由于在传统“男外女内”的经验积累中,男性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关键技术,使女性的工作成了附属性的工作。男优女劣的分工安排还使妇女对男性有更高的评价和期待,形成了对男性的依赖和顺从。不平等的性别分工和两性关系也在传统文化传递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中得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