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组织有效的空间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实现旅游交通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减少旅游开发建设成本,提高旅游功能效益,使得区域旅游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旅游空间结构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用CAS理论方法,构建了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了系统主体的特性及相互适应性,提出了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分析县域旅游地空间结构提供崭新视角。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的现状,总结了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介绍了CAS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其次,总结了旅游系统的三种系统模型,分析了海门市、泾川县、资兴县、德清四个县域的旅游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提炼出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旅游资源、旅游接待设施、客源市场、旅游交通。第三,根据CAS理论,构建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由核心主体和关联主体构成。其中核心主体包括旅游资源、旅游接待设施、客源市场与旅游交通;关联主体包括旅游业相关从事人员,目的地营销和旅游所需的发展环境。然后分析了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主体的CAS特性和与适应性。第四,从点、线、面、网络四个维度提出县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路径:(a)明确节点,确立等级结构(b)建立联系,形成旅游轴线(c)点线交织,构建网络体系(d)交织成网,形成旅游体系。对于核心主体部分应该突出中心的多元化组合资源、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旅游交通可达性、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客源地的动态扩张;对于关联主体部分应提高旅游业相关参与人员的旅游特质、塑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方式。最后,以武强县为例,构建武强县域旅游的旅游空间结构系统,提出确定周窝音乐小镇和武强年画两个高级节点,形成音画轴、生态轴、农耕文化轴、红色文化轴四条旅游轴线,构建旅游中心域面、生态休闲域面、红色文化域面三大域面,最后形成武强县的旅游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