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解、掌握和促进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本研究选取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排名前十位的11所高校(以下简称11所高校)2008-2012年期间在该学科领域发表的科技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以论文的数量、质量及影响力等维度对5年间11所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揭示2008-2013年所选取的11所高校在该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影响力,客观分析这些高校在这一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为有关学校从中寻找各自的发展重点并科学制定建设策略,以求更快、更好的发展。方法根据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5年间11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发表的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按通用的检索策略分别在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检索11所高校在2008-2012年期间国际、国内论文的发表情况。按署名单位对检索得到的全部论文逐一人工甄别,排除不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论文,并按论文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继续对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科技论文进行筛选,最终得到5年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的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用论文的数量、质量及影响力等国际通用的文献计量指标重点对5年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国际论文采用汤森路透公司提供的Endnote Web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国内论文采用Excel2007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SCI论文1873篇,其中第一署名单位有939篇,占50.13%,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南京医科大学是这些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该6所高校发文数共741篇,占78.91%,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发文数最多,为181篇,占19.28%。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第一署名单位SCI论文的主要产出领域。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4323篇,其中第一署名单位有2767篇,占64.01%,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四川大学是这些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这4所高校发文数共计1716篇,占62.02%,其中北京大学发文数最多,达600篇,占21.68%。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第一署名单位国内论文的主要产出领域。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SCI论文共939篇,论文影响因子低于3的SCI论文数为599篇,占63.79%。SCI论文质量在这些学校以及各二级学科间分布不均,差异明显。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共2767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达2082篇,占75.24%。5年间第一署名单位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总体呈平稳态势,其中在2009年最高,为442篇,占78.93%。国内论文质量在这些学校以及各二级学科间差异明显。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发表的939篇SCI论文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被引用6706次,其中被引用篇数为814篇,被引用率为86.69%。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为7.14次。国际论文影响力在各校、各二级学科间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观察。2008-2012年期间,11所高校以第一署名单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发表的2767篇国内科技论文截至2013年12月31日被引用次数为6252次,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为2.26次。国内论文影响力在各校、各二级学科间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5年间11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的科研活动较为活跃,国际论文总数及第一署名单位国际论文数均呈稳步增长趋势,高质量、高水平学术论文也有了明显增长;国内论文数量增速放缓,部分高校出现负增长。国际和国内论文数量在各校、各二级学科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分化。5年间11所高校在该学科领域发表的科技论文的质量提升明显,但大部分科技论文的质量仍比较低,在高质量、高水平期刊尤其是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和国内论文质量在各校、各二级学科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分化。5年间11所高校在该学科领域发表的科技论文的影响力参差不齐,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仍比较低。论文影响力在各校、各二级学科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差异较为明显。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该学科的科研水平与影响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掌握学科发展现状,统筹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与优化发展策略,积极拓展科研活动领域,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2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不断调整和完善科技政策,积极吸纳和整合科技资源并合理优化配置,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3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科研平台水平。积极凝炼学科特色,着力打造特色及优势,以点带面,促进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升。4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5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不断拓展自身研究领域,增强自身科研实力。6正确看待与处理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质量与科研活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