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隐集体自尊效应是指个体在对内群体和外群体进行评价时,对自己所属群体表现出积极的、正向的评价倾向。以往的研究在无意识层面都更多地关注内隐自尊,以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相关。然而,个体并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个社会中,必然会和社会中的其他人交往,对自己所属群体也会有特别的偏爱。在对内隐自尊的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证实了内隐自尊效应跨文化的普遍性,那么,对于内隐集体自尊而言,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了内隐集体自尊的跨文化的研究。研究选取的被试是仡佬族,仡佬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这一民族有着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本民族的特点,其分布既有杂居,又有聚居,这些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仡佬族既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又受到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主流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汉族和仡佬族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进一步探索,又会有些什么新发现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梳理了仡佬族已有研究的情况,发现在对仡佬族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都是从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部分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但很少有研究从内隐的层面对这一民族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剖析。为了从内隐层面对仡佬族及其文化有较多的认知,本文进行了三个研究中,其中包括了六个实验,在研究一中,使用两个实验,实验一验证了仡佬族青少年的内隐自尊效应;实验二分析了仡佬族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相关,进而探索了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同一结构还是不同的结构。在研究二中,通过实验三,对仡佬族青少年进行EC处理,探索这一方法能否促进仡佬族青少年的内隐自尊。研究三包含了三个实验,实验四将仡佬族和汉族青少年进行比较,讨论了他们之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特点;实验五将仡佬族青少年和汉族青少年的内隐集体自尊和外显集体自尊进行比较,来进一步探索仡佬族和汉族青少年在内隐集体自尊和外显集体自尊方面的不同;实验六进一步研究了仡佬族和汉族青少年对文化的内隐态度的不同,并进行了比较。从这些实验中,剖析了仡佬族青少年和汉族青少年的一些心理学特点,从而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一)仡佬族青少年的内隐自尊特性是:在相容任务中,倾向于把自我和积极词相联结,反应时短,反应快;而在不相容任务中,倾向于把他人与消极词相联结,反应时长,反应慢。经方差分析和事后比较发现,仡佬族聚居地区的仡佬族的外显自尊显著高于仡佬族杂居地区;仡佬族仡佬族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相关很低,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结构。(二)通过评价性条件反应(EC处理)操纵,在实验组中将自我词和积极词相配对,而控制组不进行这一操作,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EC处理增强了实验组仡佬族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但没有增强仡佬族青少年的外显自尊,即EC处理可以改变内隐自尊而不能改变外显自尊。(三)仡佬族青少年的内隐自尊显著低于汉族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但对仡佬族青少年和汉族青少年的外显自尊进行比较,却发现仡佬族青少年的外显自尊与汉族青少年的外显自尊没有显著差异。不管是仡佬族还是汉族青少年,其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相关都不显著,而且相关系数较低,说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不同的结构。(四)仡佬族青少年的内隐集体自尊显著高于汉族青少年的内隐集体自尊,仡佬族青少年的外显集体自尊在身份自尊这一维度显著高于汉族青少年,仡佬族青少年的内隐集体自尊与外显集体自尊之间相关系数较低,说明内隐集体自尊与外显集体自尊是不同的结构。(五)无论是仡佬族青少年还是汉族青少年,都倾向于将本民族的文化与积极词相关联,而将非本民族的文化与消极词相关联,这体现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偏好,即对本民族文化的积极的内隐态度。进一步分析发现,汉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内隐偏好显著高于仡佬族青少年。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仡佬族青少年的内隐自尊效应的验证开始,逐层深入开展对仡佬族青少年的研究,从内隐自尊到外显自尊,从个体的自尊到集体的自尊,从单纯对仡佬族青少年的研究到进行跨文化的比较,最后还通过仡佬族和汉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内隐态度的比较,结合已有对仡佬族的不同视角的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这些研究结果,不仅体现了仡佬族和汉族青少年相区别的心理特质,而且也展现了其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共同的特点,充分验证了跨文化研究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