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书写与自我突围——论笛安小说的突破与困境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c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文学是新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现象之一。“80后”作家们通过社交自媒体、新闻出版、与读者的亲密关系,解构了传统文学机制。他们或以创办新锐文学期刊,或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打造专属平台的方式,拉近自我与读者的距离。笛安与其他“80后”作家一样,伴随着自身作品在市场所获得的惊人成绩,她在文坛与读者间引起强烈的反响与讨论,以叱咤之姿成为文学的中心话题者之一。与此同时,她又是“80后”作家中的异类,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扎实的文学功底,使得笛安在主流评论界也获得了不俗评价,以自身的创作成果,推动了“80后”文学向纵深处开掘。
  本文第一章由集体到个体,从文化现象具体到笛安个人。选取了笛安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标签,来解析一个创作者的多重身份,透视其创作观念。第二章从“80后”作家集体性的“青春书写”入手,具体论述笛安区别于同龄写作者的创作特点,主要包括主题意蕴、人性刻画、语言描写等方面。第三章从笛安小说对于青春主题的突围,揭示其在创作上的突破,论述其小说在这一阶段思想的深化与叙事的成熟。第四章从笛安笔下的历史题材小说入手,透析其所彰显的在历史帷幕下的人之命运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分析其在创作中所展现的缺点。
  作为一名还在成长中的青年作家,笛安拥有着极为广大的读者群。在创作上,笛安从不止于对于青春的怀缅,而是选择迈向更为深远的社会历史,不断拓展自我的写作道路。虽然在商业成功后的短暂迷失,使得笛安创作陷入困境,但我们仍旧期待她能够写出更为厚重的文学作品。
其他文献
物质的分工交换是经济社会的基础,而基础交通为此提供了条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分工交换,普通的交通方式早已不满足于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高速铁路应运而生。中国高铁于2008年正式开通,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促进经济增长。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说,从2015年开始,中国政府在其工作报告中便一直强调“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指出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今天,经济发展应着
学位
手机位置服务是指服务提供商依赖定位技术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地理位置,依赖、使用或合并移动终端的位置向用户提供或增强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加之以算法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科技的助力,手机位置服务成为了现代人实现“智慧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个人信息成为“新的石油”的今天,手机位置信启、已经从简单的地理坐标升级为具有重要人格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资源。然而,剑有双锋,
会审制度发源已久,于清代达到巅峰。它是指中国古代多人共同审理重大疑难案件的组织形式。在清代,会审制度可分为审判形式的会审和审录形式的会审。刑部作为清代会审制度中“部权特重”的机构,在两种形式下的会审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作为最高级别的专门审判机构,被称为“天下刑名总汇之地”,故有“部权特重”之说法。提及会审制度,传统观点认为其具有“行政兼理司法”的特点,甚至是君王“粉饰酷政”的手段。本文通过对《
“化外人”是中华传统法制所独创的概念,“化外人”规定亦是中华传统法制绵衍流长的重要立法创造,自唐至清末一千两百余年时间中,“化外人”立法规定在浩繁的中国法制史中虽如沧海一粟,却留下了难以湮没的印迹,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社会经济、政治在法律上的反映,亦是“大一统”和“夷夏之辨”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法律表现。“化外人”的概念,自古至今众说纷纭,或言为外国人,或言少数民族,《唐律疏议》注解“蕃夷之国,别立
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裁判规则是司法裁判的重要基础。最高人民法院习惯于通过制定和发布司法解释、制定和发布司法解释性文件、遴选和发布指导性案例以及亲自审理个案的方式向司法提供裁判规则。既有的规则供给模式在逻辑上和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瑕疵或问题,影响或制约了裁判规则供给模式制度价值的发挥,由此招致学界不少批评。学界一般认为应当通过强化指导性案例和个案裁判的作用,淡化或抹除司法解释文件和司法解释性文件的作用的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及其资源的价值与潜在价值已逐渐为人类所发掘和利用。作为一种新型海洋资源,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以下简称ABNJ)海洋遗传资源已成为海洋活动的对象,催生了建立专门国际海洋法律制度以分配权益、设置义务、构建秩序的现实需要。截至2020年,将ABNJ海洋遗传资源包括惠益分享问题作为核心议题之一的“国家管辖范围
论文以陈澧的《切韵考》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为三节:第一节简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包括陈澧的生平以及《切韵考》的版本情况;第二节为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研究《切韵考》的现状和成果;第三节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介绍《切韵考》的成书背景。分两节:从时代背景和陈澧的自身情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节介绍陈澧以前的清代学者研究中古音的成果;第二节分析陈澧的成长
学位
随着现代文明的产生,书写现代都市成为现代作家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传统,但是,也有作家打破了将都市与乡村对立起来进行书写的固定模式,进行小城镇书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城镇书写。施蛰存是小城镇书写中的重要代表,他出生并成长于江南小城镇,有着明显的城乡二元文化性格特征,其一生与杭州、苏州、松江等小城镇有着密切的关系,江南小城镇既是施蛰存文学创作的“后花园”,也是他文化情感的寄托和归宿。所以本文拟从施蛰
学位
《伊甸之东》于1952年出版,是美国现代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创作后期的一部重要长篇家世小说,描写了在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大背景下,特拉斯克和汉密尔顿两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沉浮。该作品象征主义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交替应用,形象展现了渺小的人类与宏大历史现实的对比,力图体现人类善良与邪恶的斗争,传递着约翰·斯坦贝克的善恶观和人的自我选择意识。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对宏大叙事进行了
本论文主要研究中国文学作品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和印尼著作《哈奴曼》为例,通过对这两部文学作品的比较,笔者详细分析了其相似性与差异性及印尼人(主要是望加锡人)对《西游记》的理解程度。  通过图书馆查阅方法和实地调查研究等方法,笔者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西游记》通过戏剧、漫画、小说和电视连续剧等多种传播途径进入印度尼西亚后,印尼人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读者的喜好对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