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沙门氏菌感染严重影响养鸡生产,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涉及到食品安全。本研究对烟台、威海、潍坊地区种鸡群沙门氏菌的感染状况进行了血清学的调查和分析,还做了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以期为区域种鸡群沙门氏菌感染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1、种鸡场沙门氏菌流行病学调查2012-2015年连续跟踪监测55个鸡场91批种鸡群的环境、雏鸡、孵化毛蛋等107 422份样品,沙门氏菌的分离率为3.8%。其中42批祖代肉种鸡不同周龄的沙门氏菌平均平板凝集阳性率,在19周阳性率最高达21.3%,在58周阳性率最低为10.3%,23批祖代蛋种鸡平均平板凝集阳性率在19周最高,达到7.52%,这一周龄与肉种鸡相同,其他周龄都在6.8%以下,肉种鸡的阳性率要显著高于蛋种鸡;按照鸡群引进年度进行分类,沙门氏菌平板凝集阳性率每年都呈下降趋势,采用血清8倍稀释之后的平板凝集数据则更加明显,2015年度祖代批次30-50周龄血清8倍稀释后的平板凝集阳性率为0%,但55周后有上升趋势;在父母代鸡群,36周后平板凝集阳性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血清8倍稀释后平板凝集阳性率2015年比2013-2014年度鸡群下降也最为明显,高峰阳性率从2%到10%下降到2%以下,但仍高于祖代肉种鸡群的产蛋末期。2、未稀释的沙门氏菌平板凝集阳性血清和8倍稀释后平板凝集仍为阳性血清检出率和特异性比较。孵化毛蛋中持续分离到沙门氏菌的场区,其种鸡血清8倍稀释后沙门氏菌平板凝集仍呈阳性的血清,用BIOCHEKB+D群沙门氏菌菌属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阳性吻合率达97.9%,毛蛋中间断性可分离到病原阳性场可达98.8%,两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未稀释血清平板凝集阳性组和血清2倍稀释后平板凝集阳性组则差距明显。对未分离到沙门氏菌病原的5个场317份平板凝集阳性血清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只有1份阳性。选取的一个肉种鸡病原学阳性场和一个病原学阴性场,血清平板凝集2场之间的阳性率有差异,但阴性场也有持续的平板凝集阳性产生;8倍稀释平板凝集阳性只在病原分离阳性的场检出,8倍稀释后平板凝集阳性更有利于排除假阳性的干扰,评估鸡群是否受到野毒感染,便于现场采取对应的控制措施。3、沙门氏菌分离株的鉴定选取2012至2016年分离自不同场、来源的典型67株沙门氏菌,通过PCR、生化反应和单因子血清凝集反应确定,其中肠炎沙门氏菌59株,鼠伤寒沙门氏菌1株,疑似沙雷氏菌1株,亚利桑那菌6株,分离菌以肠炎沙门氏菌为主。对阳性种鸡场的跟踪发现,整个饲养周期内种鸡的死淘率明显高于阴性鸡群,多个场阳性鸡群饲养全程所产雏鸡的卵黄囊沙门氏菌分离率在0.05%-0.33%。产蛋期种鸡的集中感染,造成了下一代雏鸡前期死淘率,投诉率的升高。4、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预防控制和成效通过制定HACCP(危害关键点控制计划)方案,生物安全措施强化,饲料环节控制、场区有害生物控制、水源与垫料的消毒措施、酸化剂使用、孵化卫生控制,制定执行孵化场的“零爆蛋”计划、使用肠炎沙门氏菌疫苗免疫、定期的检测淘汰阳性鸡等综合措施下,产蛋鸡群的生产成绩获得明显提高,投诉率也有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