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空式气象检测微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开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tu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象检测关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高空气象检测利用感应元件直接感应探测大气气象要素,其测量数据更真实、更准确、更可靠。高空气象检测最主要实用的方法是利用无线电探空仪直接探测,无线电探空仪系统的核心主体是探空仪,而探空仪的核心元件是气象传感器。在气象检测领域引入微系统的概念,从而形成了气象检测微系统,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成本低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诸如自动气象站、手持式气象仪或者探空仪等气象检测系统中。通过分析现有的探空仪系统的发展现状,针对探空仪的实际应用需求,并根据探空式气象检测微系统的设计性能指标和要求达到的目标,本文并从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两个角度,分别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和设计流程。系统硬件方面,主要包括了CMOS MEMS气象微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探空仪信号接口电路的设计以及地面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的设计。本文采用标准CMOS工艺兼容和MEMS微加工后处理技术制作的温度、湿度和气压传感器,利用Protel 99Se制版软件设计了相关电路的原理图和PCB版图,并制作完成整体系统硬件的设计。系统软件方面,主要包括了微控制器C8051F310的程序设计以及各个软件功能模块的程序设计,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运算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显示模块和数据通信模块。本文采用Silicon Laboratories IDE集成开发环境,使用汇编语言进行了软件设计开发。在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传感器和系统的测试,探空式气象检测微系统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测量性能符合基本指标要求,其中系统工作温度范围:-40℃至+60℃;温度测试范围:-40℃至+60℃,精度:±0.2℃;湿度测试范围:0%RH至100%RH,精度:±3%RH;气压测试范围:870hPa至1080hPa,精度:±5hPa。最后将自行研制的探空仪信号输出模块与北京维天信公司的发射模块接口,并配合地面无线电经纬仪在北京观象台,即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综合实验基地进行了探空仪的实地放飞试验。试验时间共持续约1小时,共采集到1800组探空仪信号的有效数据,每组数据周期为2秒。通过探空仪的实地放飞试验,验证了探空式气象检测微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实现了探空仪系统的高空探测基本功能,地面系统成功接受到探空仪信号,并采集到高空中探空仪的实时温度、湿度和气压数据,该数据基本符合当时当地的高空气象信息。本文探空式气象检测微系统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探空仪中使用了实验室自行研制的采用标准CMOS工艺兼容和MEMS微加工后处理技术制作的CMOS MEMS气象微传感器,并将其应用到探空仪的实际使用中。将微系统技术应用于气象检测领域,并结合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探空式气象检测微系统势必将成为探空仪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其他文献
初步研究了施肥对池塘溶解氧和化学耗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固、液态渔肥之后池塘的溶解氧均略呈下降趋势,施肥对池塘化学耗氧量的影响更明显:施肥前实验池塘的化学
根据收发油作业特点深入剖析了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岗位失职、无视作业规程、忽视设备性能、麻痹大意忽视细节等几类违章现象,对于规范领导、管理及作业人员行为,确保收发作
1980年代以来,技术标准类图书、期刊文献、硕士学位论文及博士学位论文数量持续增长,为创建和发展技术标准学奠定了丰厚的学术基础。创建初期,技术标准学的研究主题包括技术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旧居住区的健康与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引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城市理论,以指导目前我国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十分必要。论文剖析了健康城市的本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特别是西方——的建筑思潮走向多元化,产生了多元化的建筑设计手法,随之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与形式。在这种建筑设计手法多元化,建筑类型纷繁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的工业布局主要是由于非经济因素支配企业的选址,过分强调靠山、分散、隐蔽,这使工业布局和使用土地的关系颠倒了。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体
2000年以来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源于审计署和人大常委会的主张,要“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及时批复预算”。要在提高预算控制能力的同时提升预算的编制、执行效
<正>《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作者:李仁甫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9月推荐理由:本书介绍了"生成课堂"的特点及实施策略,提出了"生成""预备""规约"等基本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本文认为企业经营者作为特殊的异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决定其工作绩效最主要的因素是蕴含在经营者身上的人力资本价值,就
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并列出4类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知识提供方的资源和能力、知识接收方的资源和能力、知识属性和组织间的动态性。结合这些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