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误诊率高等特点。临床上用于诊断SAH最常用和有效的影像手段就是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如何提高SAH检测的准确率是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所共同面临的挑战。然而在文献中还未发现专门针对SAH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本文所做的研究就是基于临床上最常用的头颅CT影像,探索SAH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从而提高CT影像诊断SAH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设计这样一个系统的难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临床CT图像中噪声严重,伪影多,切片间距较大,一般都在5mm以上,使得难以在三维空间中准确分割蛛网膜下腔;大部分SAH出血量较少而分散,其灰度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低,而且出血会随着脑脊液的循环而逐渐稀释,在CT上表现的也不明显,检测困难;另外大脑中的钙化等组织与SAH的灰度范围重叠,难以区分正常钙化和SAH。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在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基于CT图像分割蛛网膜下腔和检测SAH等方法做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主要创新包括:
(1)提出了基于图谱配准分割蛛网膜下腔的方法
文献中还没有在CT图像中分割蛛网膜下腔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脑图谱配准分割蛛网膜下腔的算法。首先基于一个国际标准脑图谱,手动标记了蛛网膜下腔中SAH高发的5个脑池,构建了一个蛛网膜下腔的脑图谱。然后将该图谱配准到病人头颅CT图像中,从而实现蛛网膜下腔的分割。
(2)提出了基于距离变换分割蛛网膜下腔的方法
首先检测头颅CT图像中的5种关键参考位置,然后计算每个像素对于各参考位置的距离变换。选择5例正常人数据的手工标注的蛛网膜下腔图像作为训练样本,利用核密度估计得到蛛网膜下腔的距离先验概率。然后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对测试样本计算后验概率,对似然比求阈值,得到对应的蛛网膜下腔。
(3)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AH检测方法
为了提高SAH检测准确率,我们将出血检测区域限定在前述两种方法获得的蛛网膜下腔内。以各个切片中5个典型蛛网膜下腔作为感兴趣区域,选择正常和出血两类样本,提取若干灰度、纹理等特征。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得到出血分类模型。将出血检测范围从整个切片降为小的感兴趣区域,检测更准确,也不容易受到切片中其他区域不相关信号影响。
(4)提出了鉴别钙化和出血的算法
头颅CT中钙化主要包括脉络丛钙化、松果体钙化和基底节钙化等。钙化一般为圆形或类圆形,且其位置固定。本研究结合位置信息与形态特征,提出了基于规则的鉴别钙化和出血算法。
结合上述方法,提出了一个基于蛛网膜下腔区域检测SAH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框架。实现了基于图谱配准和距离变换检测SAH的辅助诊断系统,分别在国内5家医院的129个病例(SAH60例,正常人69例)上进行了数据验证。两个系统在病人水平上的灵敏度均达到100%,在感兴趣区域水平上的灵敏度分别为69.3%和73.5%。在病人水平上基于距离变换检测SAH的特异性为92.4%,而图谱配准为89.7%;在感兴趣区域水平上的特异性分别为92.8%和94.7%。在时间效率方面,基于距离变换检测SAH的系统运行时间在2~3分钟内,短于基于非刚性配准检测SAH的系统运行时间(6~9分钟)。所提出的病变检测方法框架扩展性强,可以适当修改之后适用于其他颅内疾病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