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女大学生发病率。同时探讨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指导女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为有效干预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整理我校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在校体检女大学生资料276例,年龄18-25岁,中位年龄为20.82。体检均行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低于110g/L者复查铁缺乏指标,包括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和总铁蛋白结合力。慢性消耗性疾病和近期感染、妊娠、地中海贫血4例排除在外。清晨空腹经肘静脉穿刺收集3ml血液标本,注入含有适量抗凝剂的乙二胺乙二酸(EDTA)真空试管内,血细胞自动分析仪(BD公司、美国)测定新鲜血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压积(HCT),检测有无贫血状况。血红蛋白低于110g/L,红细胞形态有明显小细胞低色素的表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pg再行复查。血清铁蛋白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运铁蛋白饱和度为总铁结合力除以血清铁。所有女大学生均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符合伦理学及个人隐私保密原则)。问卷由校医院统一发放,专人回收统计。全部问卷均由女生独立完成。问卷内容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级别、生源地、经期开始时间、经期结束时间、月经量、经期是否规律、早餐情况、有无吃零食习惯、是否素食、近期有无献血、有无慢性病史。女大学生成绩情况按平时成绩排名分为优秀、中等、较差三个等级(刚入学女大学生按高考成绩分为三个等级)。女生体重标准:按照身体质量指数分为肥胖(BMI>24)、正常(19≤BMI≤24)、消瘦(BMI<19)三个级别。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l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R x C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76例女大学生中确定为缺铁性贫血女大学生49例,发病率为18.01%;其中轻度贫血(90g/L<Hb<110g/L)25例(占51.02%),中度贫血(60g/L≤Hb≤90g/L)19例(占38.78%),重度贫血(Hb<60g/L)5例(占10.20%)。大学生缺铁性贫血中仍然以轻度贫血为主,中度贫血次之,重度贫血最少(P<0.05)。2.缺铁性贫血女大学生中成绩优异、成绩中等和成绩差的学生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肥胖、正常和消瘦的学生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农村生源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于城市生源学生(P<0.05);月经量多的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于月经量正常女大学生(P<0.05);不吃早餐、爱吃零食和素食者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高于正常早餐、不爱吃零食和非素食的女大学生(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仍然是影响女大学生营养健康的重要疾病,贫血以轻度为主。不健康饮食和月经过多是女大学生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女大学生要注意膳食平衡,适当摄入富含铁食物,月经过多学生应及时调理月经,并适当补充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