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咬合接触的生理病理是口腔医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历来受重视,但由于咬合接触记录材料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对咬合接触的研究大多是定性观察,对其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有所局限,多理解为机械解剖的接触关系。硅橡胶的优越性能使其能准确记录咬合接触的真实状态,咬合接触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是由Millstein于80年代中期初步报告的用于研究咬合接触的定量分析手段。本文以硅橡胶为记录材料,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咬合接触的系列研究表明: 咬合接触并非单纯的机械接触,而是颅颌系统中牙齿及其周围组织、神经肌肉、颞下颌关节生理活动的综合体现,有其特有的生物学规律;咬合接触的病理改变与颅颌系统中某一部分异常有密切联系。 牙尖交错位咬合时,随(牙合)力增加,(牙合)间距离减小,咬合接触数目增多,(牙合)力从轻度到中等接触类型趋向稳定,提高了(牙合)的稳定性,适应(牙合)力增加的需要。咬合接触受咀嚼肌功能状态的控制,与牙周膜的生理特性相联系。 35名正常(牙合)人牙尖交错位中等(牙合)力时,咬合接触点全列牙平均约为70,以磨牙区最多,前磨牙区次之,前牙区一般没有接触。大多数(75%)上下前牙之间有80μm的(牙合)间距离,利于保护前牙免受移位性冲击。86%的后牙接触为稳定型,不稳定型为9.7%。咬合接触个体内左右两侧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多数是趋于平衡分布的。 28名正常(牙合)人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单颌平均为8.0±2.3,接触数目及比率从第二磨牙到第一前磨牙依次减少,前牙没有接触。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接触点分布呈明显的部位特征,上颌主要分布于前磨牙舌尖和磨牙远舌尖的近中颊斜面,下颌为前磨牙和第二磨牙颊尖的远中舌斜面,上述斜面间的滑动接触构成下颌从RCP→ICP运动的(牙合)导,其协调的空间位置关系是保证RCP双侧接触、维持RCP(牙合)平衡的保证。 35名正常(牙合)者肌接触位咬合接触数目单颌平均为16.6±7.2,位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