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奥尼尔戏剧《悲悼》中女性群体的精神分析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严肃戏剧的奠基人,在世界戏剧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崇高地位。作为奥尼尔戏剧创作中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悲悼》为奥尼尔于1936年荣获诺贝尔奖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在悲剧三部曲《悲悼》中,奥尼尔努力把弗洛伊德心理学与古希腊人的悲剧命运观结合起来,将古希腊人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复仇观念与个人情欲和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糅合在一起。   精神分析基于弗洛伊德(1956-1939)的心理分析研究而成。是一个用于分析心理结构和功能,由一系列概念和主张构建而成理论。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医学,主要的治疗分析手法有梦境分析,潜意识研究,人格分析,转移以及压抑理论等待。它虽然起源于神经症的临床实践,但同医学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的影响超越了心理学和医学的范畴。它不仅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而且对文学艺术、绘画、戏剧、宗教、哲学等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奥尼尔因为受到过精神创伤,其作品的创作也受到了他的创伤的影响。他的创伤记忆是形成奥尼尔的思想个性与艺术个性的一种推动力。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纯洁爱情、美满家庭和和谐社会的向往。他笔下的女性虽然受到了父权社会的摧残,但是却仍然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对社会不公进行反抗。《悲悼》中的女主人翁克里斯丁和莱维尼娅就是典型代表。她们开始反抗男权和清教的压迫,试图逃出痛苦的深渊,期待过上甜蜜的生活。但是她们的悲剧结局又向读者阐明了,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女性能得到爱情和自由的生活的希望是十分渺茫的。命运之轮必然会给她们套上复仇的枷锁,将她们推入更加苦难的生活。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对奥尼尔《悲悼》中的女性群体进行研究。笔者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精神分析的理论洞悉《悲悼》中女性群体的独特性以及其独特性在奥尼尔戏剧创作中的意义。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由奥尼尔自身的创伤记忆切入,探析他的意象创作如何透视了他的创伤记忆,特别是他的创伤记忆对他女性角色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归总了《悲悼》中的女性以及她们各自的特点。第二部分用精神分析来解析剧中的主要女性——克里斯丁,莱维尼娅和海斯儿,分析她们悲剧人生的起因和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则用集体无意识来解析《悲悼》中的其他女性的行为;第三章分析了《悲悼》中女性群体的独特性以及它对奥尼尔后期创作的影响。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集美国经验与犹太经验于一身。在其文学作品中,贝娄对二战后的美国犹太移民,尤其是犹太知识分子的存在困境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索尔·贝娄的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的重心从绝对的“忠实/对等”逐渐转变到对翻译主体因素的研究。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翻译的新要求。艾斯卡
伊迪斯·华顿是美国著名女性小说家,也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普通人们命运的深切关注,成为她在文学领域探索的不竭动力。华顿创造的很多以自然主
中式英语主要是指汉语母语者由于受汉语影响而出现的一些口头或书面上不同于英语母语表达的英文表达方式。琼·平卡姆(2000, pp.1)在书中提到:所谓中式英语就是那种畸形的、混
针对高分辨率图形图像视频记录和远程监控需求,提出一种基于FH8735视音频编码器的技术解决方案。本方案具有结构简洁、压缩比高、稳定可靠的特点,能够满足军、民等多个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