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文化交流重要的媒介,随着新世纪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和深入,它的重要性也会与时俱增。翻译研究也变成了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的翻译活动有两千年历史,但把它当作一个专门的学科,则为时未久。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外译和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中国学者多半是在翻译实践的同时,或发表个人的见解,或与西方汉学家的译例进行对比和评鉴,而几乎没有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理论著作。西方学者由于“文化身份”的特殊,他们在翻译中诗的过程中,往往能顾及西方当时的理论背景和文化思潮,并兼顾西方读者的接受心理和语言习惯,而创造性地处理译作。因此,他们的翻译史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在中诗英译实践的基础上,进而系统而深入地探讨有关诗歌可译度的问题,包括翻译原则、翻译类型等方面;并试图超越传统的翻译理论,结合新兴的句法理论、文化理论、读者反应理论等,来探讨译诗的可读性问题,包括翻译方法、译者理论等方面。本文一面借鉴西方,一面结合中国译论,力求中西互补、互阐;而且在进行理论考察的同时,从文学和文化层次探讨了译诗的技巧与规律,以增强翻译理论的可操作性。 首先本文力求全面地考察了国内外总体翻译的原则,梳理了由指导实践的应用研究向纯学术研究的发展过程;总结了中、西学者对中诗英译原则的具体研究,中国译者以许渊冲和翁显良为代表,他们注重原诗意蕴的保全;而西方译者以翟理思、庞德和韦利三位大家为代表,他们或鲜明或潜在地提出了中诗英译的原则,注重译诗的内容和形式,注重读者的接受。因此,西方译者的观点弥补了中国译论的不足。 其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翻译类型按照内容与形式分别划分成三类。集中探讨了直译与意译、韵体与散体之争,承认拟作与自由体的独特价值,认为它们是翻译类型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各种类型的利弊,得出翻译类型与时俱进、互补兼用的结论。同时从研究的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区别了翻译类型和翻译方法。 第三本文尝试归纳了中诗英译的翻译方法,按照词法和句法二个层次,探索了运用基本翻译方法的具体情况。并且试图为这些翻译方法做出界定;同时在修辞方面也总结了一定的译法。 最后本文探讨了译者理论。首先总结了译者的知识素养,包括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三方面的素养;还描述了译者在艺术创造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包括译者与作者、读者的关系;最后分析了译者在整个文化之中的身份,提出理想的译者应学贯中西。 希望本文能对今后中诗英译的研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