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目前认为免疫紊乱参与了UC的主要致病过程。针灸作为一种不直接刺激肠粘膜,而是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手段综合调整机体各方面功能以达到保护肠粘膜的防治方法,很有开发与应用前景。在前期临床和众多的文献报道中,显示出针灸对本病良好的治疗作用和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鉴于此,我们设计本课题,采用“健脾化湿、扶正祛邪”的方法,进一步研究针灸对UC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及结肠组织TNF-α、IL-10、IL-1、IL-8水平的影响,力求从分子学及免疫学水平揭示针灸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本研究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于入组时检测其血清及结肠组织的TNF-α、IL-10、IL-1、IL-8水平,并记录其临床症状及电子肠镜检查结果。随机分为针灸组与西药组,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针灸组采用艾灸关元、气海,电针刺激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每次30分钟,每天治疗一次,并加基础治疗,连续治疗10天为一疗程。西药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0.75-1.0g/次,3次/日。两组均于治疗一月后再复查上述指标及记录不良情况。然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促炎因子TNF-α、IL-8、IL-1水平均有升高,而抗炎因子IL-10下降。经统计学处理,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2)针灸组治疗前后比较症状改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1);
(3)针灸治疗改变了肠镜的检查结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的消失率优于西药组(P<0.05);
(4)针灸组、西药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血清及结肠组织促炎因子TNF-α、IL-8、IL-1水平下降有显著意义(P<0.01),针灸组抗炎因子IL-10上升,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意义(P<0.01)。
结论:本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免疫紊乱的现象。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无论是从症状的改善还是肠镜改变上,以及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推测针灸的作用机理可能为针灸改善了微循环并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调节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紊乱,从而收到了“健脾化湿、扶正祛邪”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