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心灵环保”思想——以《俱舍论》为中心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hizunb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存质量、生活体验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逐步加深,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人类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意识到,人内心的力量是造就生存环境的关键,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从生态环保到“心灵环保”的转变,正是人类思考维度从外部世界转入内部世界的表现。从个人与他人的相处,扩展到个体与社会的交流、与环境的互动,其中存在的问题无不与“心”相关。当今社会对“心”的关注度也在与日俱增,“心灵环保”刻不容缓。
  “心灵环保”虽然在语源上来自环境保护,但在后来演化中,“心灵环保”相对于生态环保而言,更注重身心修养。最初生态环保的提出是应生存环境危机的出现,人类意识到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随着环保的深入,人类逐渐又认识到行为是由心指导,治根还需治心。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人自身内部世界的探索也逐渐加深。圣严法师基于佛教思想,提出关于人“心”的“心灵环保”思想。从生态环境的净化到心灵的净化,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到“心”的关怀,是“心灵环保”思想由外到内层层深入的体现。
  自“心灵环保”提出后,其意义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领域的价值也逐渐显现出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结合不同文化谈论过其价值。因其首次提出是基于佛教哲学,所以在现有研究中,有不少将“心灵环保”思想与佛教中的禅宗、中观等思想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以《俱舍论》为中心,主要对《俱舍论》前五品中的因果关系,惑、业、果进行研究。从第二章开始,首先对《俱舍论》文本的年代、作者背景做简单的介绍,梳理《俱舍论》的结构和行文逻辑。《俱舍论》前五品先对诸法的体和用、因果规律进行阐述,进而以世间作为果,则世间形成的因便可追溯到业,业的因又追溯到心、心所,按由外到内的顺序阐述了一切有为法由因缘和合而生,依因果理法变化的思想。
  第三章对《俱舍论》中因、缘、果的分类做了探讨。因、缘、果的相互作用也体现出了世间万物由因缘和合而生,在互相联系中生灭相续。因、缘的区别与联系,因、缘与果的关系,果的分类,都为“心灵环保”中的联系观、一体观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十二因缘,阐明了有情世间的流转与还灭因果。
  第四章主要讲了心、心所、惑、业。心与心所俱在,惑是心所中的烦恼法,业是由心、心所引起。造业会感招果报,善业对应乐果,恶业对应苦果,果报终由有情承受。对于业与果的善、恶、好、坏之分,心、心所起主导作用。当代“心灵环保”中,有关言行的实践方法,一切从“心”出发的观点,都与《俱舍论》的内容有许多呼应之处。
  第五章回归社会问题,以现实世界为背景,分别展开谈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再次呼应了《俱舍论》中有情与世间的关系。“业”影响世间的形成,业会带来果报,以及心、心所是业、果的根源等等思想,都给当代“心灵环保”带来更深层的思考。人类存在于层层关系中,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互动。人的内心指导言行,善心促生善行,善行带来善的结果,反之亦然。《俱舍论》对于当代“心灵环保”思想的丰富和实践的指导,有许多值得探究的价值。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工作流技术是实现企业业务过程建模、业务过程仿真分析、业务过程优化、业务过程管理与集成,从而最终实现业务过程的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对企业利用工作流方法进行业务过程的建模和深入分析不仅可以规范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发现业务流程中不合理的环节,对企业的业务过程进行优化重组,而且所建立的业务过程模型本身就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知识库和规则库,可以指导企业实施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该文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
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温家宝总理作的关于制定“十一五打规划建议说明中指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可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既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重要途径,也与我国政府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  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就是政府加强对
学位
“公正”(正义)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苏格拉底为“公正”慷慨就义,柏拉图为“公正”写出了不朽巨著《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在秉承两位伟大哲人“公正”之思的基础上,写出了《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等著作。苏格拉底追求了“公正”的“善生”,柏拉图提出国家制度的“公正”,而亚里士多德提出“公正”德性论。对公正问题的思考,是人们关于正义的认知来源,是对自我正义价值的追求。据此,如何更为深入的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公
墨家逻辑是产生于先秦时代的应用逻辑,有很多“论辩”方面的推论,这种推论包含了形式逻辑的一些规律但又不是以形式逻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其中非形式的逻辑特征非常明显,而非形式逻辑又是不以逻辑形式为重点研究对象的一种应用逻辑,所以从非形式逻辑角度来研究墨家逻辑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本文从墨家“辩学”的起源与内容开始,通过比较与诠释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墨家“辩学”的目的与应用性等问题。墨家逻辑的很多推论虽然
学位
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在学术研究中提出了科学发展问题上的新见解。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科学技术不只是作为生产力,更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思想的建立,哈贝马斯以合理性为入口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范畴“劳动和交往关系”,并阐明了思想的本质核心“技术统治论”,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非政治化”特点,还有这种新意识形态在以往意识形态之上所凸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为主线,从资本向度解析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过程,并揭示其背后的生产关系。资本的运行规律、资本的循环与增殖过程体现了资本逻辑的本质,资本逻辑是深入研究生产过程的基石。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为基础,从资本运动的固有规律的逻辑演变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原因,资本逻辑决定生产逻辑和历史发展逻辑。  文章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第一部分讨论资本逻辑内涵与演变,重点论证资本逻
葛兰西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哲学”,并明确指出“实践哲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变成意识形态。国内外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研究者,鲜有从葛兰西实践哲学的视域去研究其意识形态思想。以往研究,普遍忽略了葛兰西实践哲学与其意识形态思想浑然一体的本质。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具有科学性、合法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这种拥有实践特性的意识形态经过实践,最终让社会成员从心理层面认同它,并内化成民众心中的常识,在生活实践中以
学位
“异化”是人类文明历史形态进程的特殊现象之一,异化问题彰显着不同时代哲学家们对人自由本质的不同追问。从异化理论的嬗变来看,异化最先经历从希腊文Allotresis到拉丁文Alienatio的演变,且在人们不同的活动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哲学意义上,“异化”通常被认为是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客体,其反过来控制、支配或成为主体对立面的现象。随着新媒体科技的革新,人们的实践活动进入新媒体时代,也滋生了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