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全面收集国内外中医药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文献(RCT),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深入挖掘眩晕的证治规律,探讨“脉证治”关联性,为眩晕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决策证据和诊治经验。方法:1.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纳入的文献应用改良Jadad量表评分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的一般资料、研究设计类型、患者基本情况、干预措施、结局指标、随访情况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对同类研究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不能合并的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选取中医药为主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名称、作者、出处、发表年代及中医脉象、证型、中药等资料,进行统一规范输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表格建立原始数据库,并转换为标准数据库,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性别、年龄、病程、证素、脉象、证型、中药等进行频数、频率分析、聚类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频率描述;应用SPSS Modeler18.0统计软件建立模型,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统计分析,通过反复设置相应的置信度和支持度寻找最佳置信度和支持度数值,挖掘脉象、中药自身的关联规则以及脉象、证型和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并做网络关联图。结果:1.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1)单纯中药治疗:在整体疗效、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平均血流速度、眩晕复发率、人体健康状况(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方面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药组不良反应轻微,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临床使用安全性好。(2)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在整体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平均血流速度、血浆粘度、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欧洲眩晕评价量表、血浆NO水平方面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药联合西药组不良反应轻微,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可安全使用。2.眩晕证治规律及“脉证治”关联性。(1)证治规律:(1)病因病机:男女性患眩晕的比例基本一致,主要发病年龄段为45~65岁之间,病程自数分钟至数年不等,常见既往疾病有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颈性眩晕、梅尼埃病等;眩晕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以痰、血瘀、气逆、阴虚、阳亢为主要证素,痰浊、瘀血为其主要致病因素;(2)证型分布:常见中医脉象有弦脉、滑脉、细脉、涩脉、弱脉等,常见脉象组合有数弦脉、濡滑脉、实弦脉、缓弱脉、弱细脉等;痰浊上蒙型、肝阳上亢型、痰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等是现代文献中眩晕的常见中医证型;(3)用药规律:常用中药为黄芪、泽泻、葛根等;常用的药物种类有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等;通过聚类分析,药物聚为13类,分别为健脾益气化痰类、平肝潜阳类、活血化瘀通络类等;常见的中药配伍规律:杜仲与牛膝、杜仲与钩藤配牛膝,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眩晕;钩藤与天麻、石决明与钩藤、桑寄生与天麻配牛膝等,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生姜与白术、陈皮与茯苓,可用于脾失健运,痰浊上蒙之眩晕等。(2)眩晕“脉证治”关联性:(1)脉象与证型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实弦脉与肝阳上亢证、濡滑脉与痰浊上蒙证、弱涩脉与气虚血瘀证等。(2)证型与中药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痰浊上蒙证常用陈皮、半夏、白术、茯苓、天麻;肝阳上亢证常用钩藤、牛膝、天麻;痰瘀阻络证常用川芎、半夏、茯苓、天麻等。(3)脉象与中药的关联分析: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弦脉常用天麻、钩藤、牛膝、杜仲、石决明;滑脉常用陈皮、白术、半夏、茯苓、天麻;弱脉常用黄芪、党参、白术、升麻、当归等。3.通过深入挖掘分析眩晕现代证治规律,发现眩晕病位在清窍,主要病因病机为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积滞、体虚久病、劳倦失血等因素引起的气运动失常,产生气虚或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包括气逆、气滞、气郁、气闭、气脱等气的运动变化,并进一步演化为化火、生痰、饮停、血瘀等,形成演化病机,产生风、火、痰、瘀、虚等病理变化,使清窍被扰,清阳不升,或精血亏虚,脑窍失养而发为眩晕。提出气的运动失常是眩晕产生的基本病机。临床辨证分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进行论治。治眩以调气为先,调气包括补气和调节气机。临证应注重脉诊应用,发挥脉诊的客观诊断优势,采用“脉证治”一体化诊疗模式,结合其它三诊,辨治眩晕,提高疗效。结论:1.中医药治疗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评分量表、临床生化指标等方面均优于西药组;其产生的不良反应较轻微,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临床应用安全性好。2.眩晕证治规律及“脉证治”关联性:(1)证治规律: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均可患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眩晕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致病因素为痰、血瘀、气逆、阴虚、阳亢、气虚等。引起眩晕的主要病因病机为痰浊上蒙、肝阳上亢、痰瘀阻络、肝肾阴虚型及气血亏虚,其中痰浊上蒙是最常见病因病机,其次是肝阳上亢、痰瘀阻络,再次为肝肾阴虚、气血亏虚,认为眩晕产生与痰、风、瘀、虚密切相关。(2)“脉证治”关联性:对脉象、证型、中药进行脉-证、证-药、脉-药的相互关联,发现存在脉证相应、证药相应以及脉药相应,“脉-证-治”三者关系密切,具有一致性,有其内在的关联规则。3.系统总结并提出眩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疾病过程,气的运动失常为眩晕的基本病机,“痰瘀”为眩晕的基本致病因素,眩晕病性虚实夹杂,临证应从“气痰瘀”论治,治疗以调气为先,包括补气和调节气机。临证应注重发挥脉诊的客观诊断优势,通过“脉证治”一体化诊疗模式,结合其它三诊,辨治眩晕,为临床诊治眩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