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女英雄传》,原名《正法眼藏五十三参》,是19世纪中期满洲旗人文康写成的长篇小说,它基本上是用当时的北京口语写成的。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近代汉语的特点比较一致,它是汉语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的代表,呈现出汉语从近代向现代过渡时期的一些特点,但目前学术界对该书语言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关于量词还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以《儿女英雄传》中的量词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了统计法、比较法和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语法、语义和作用几个角度对量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描写,在分析的同时还结合了现代汉语中量词的特点,从而总结出了量词在该历史时期的语法特征、在具体语境中体现出来的作用以及一些名量搭配的规律等。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引言介绍了《儿女英雄传》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汉语史上的研究价值,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所依据的版本。第二章对量词的发展、命名及分类作了整体介绍;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对《儿女英雄传》量词的构成系统、语法特征、意义和作用进行分析;第七章对书中出现的“个”作了专门分析。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指出了《儿女英雄传》所处的历史时期是汉语量词系统发展的过渡时期,与汉语其他阶段的量词相比,该书的量词有以下特点:第一,量词发展不平衡。第二,具有一些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量词。第三,个别量词对数词有选择,例如量词“拉(l(?))”、“派”和“腔”等。第四,个别量词的写法还不规范。第五,《儿女英雄传》中出现量词连用的现象,例如“些个”和“些座”等。第六,一些量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例如量词“任”、“榜”、“房”、“品”和“硌”等。第七,一些量词的搭配对象或范围或意义与现代汉语还不一致。第八,一些量词表现出鲜明的口语语体色彩。总之,根据对《儿女英雄传》量词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汉语量词系统此时已基本形成。《儿女英雄传》中的量词对古代汉语量词有所继承,而又有所发展。这部著作中的一些量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还呈现出来一些过渡期的语言特点,研究这部著作中的量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研究和使用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