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雅克在他那本颇具争议的书《当中国统治世界》中预言,21世纪将见证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衰落,世界将日渐“中国化”。这一预言显然不适用于国际传播场域,这个场域内的主导规则仍然是来自西方各国的声音。在全球传播的背景下,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表现为国与国之间信息传播的不平衡、不对等状态。之前的研究表明,在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涉及信息流通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信息传播的不合理结构,常常歪曲事实真相。西方媒体如何描画中国,不仅关涉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也在影响其他国家对中国议题的报道。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在国际性事务中的话语地位和功能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政治、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国际关系的发展总是不那么顺畅。自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后,中国外交开始变得不太在意国际社会的批评,但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海洋问题、台湾问题等,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左右着中国与外界的关系,成为引发国际矛盾的最敏感的问题。本文以《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因为《经济学人》作为英国最权威的严肃报刊之一,特意在2012年增设了“China”专栏,它可以代表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态度。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2012年到2016年《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对消息报道中的相关议题和相关文本完成数据编码、研究设计以及统计分析,重点分析了相关报道的文章题目、文章内容、报道态度、情感倾向等。通过对《经济学人》涉华议题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通过对十八大以后中国政治报道的内容研究与分析,以西方主流媒体对新一届领导人执政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为聚焦点,填补了目前研究中的空白。较为真实和客观地探讨了西方主流媒体对于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报道倾向。同时对现实进行了关照,提出了国际传播中适宜采取的具体策略,从而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中国媒体对外跨文化传播水平,促进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带动了其在国际传播场域内话语权的诉求,这一现实需求也推动着学者深挖厚栽,为相关议题提供更富理论化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