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新探——兼论“观象授时”与隐语系统的形成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o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氏春秋》一书为中古学术从先秦至两汉的转折点,其重要意义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是以宏观的历史大视角,对此书所形成之社会及文化背景进行考察,这些重要背景包括秦文化的来源及秦政治、社会之特征以及稷下学派的性质等等。  本文综合前人诸说,认为该书的主要编纂者即当时已亡散的齐国稷下学派。本文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历史细节的考察,指出了稷下学派所具备的统一的社会、政治以及宗教属性。而《吕氏春秋》也正是按照稷下所从属的明堂王官学体系而编纂成书的。  随后,指出《吕氏春秋》的编纂及思想背后,存在着一个与秦王政对立的强大的母党集团。结合此点,对吕不韦与秦王政的关系作了重新审视,指出《吕氏春秋》编纂的现实目的之一,正是维护吕氏所从属的后党集团。更结合后世《淮南子》的编纂,对这一结论进行了论证和延伸。  另外,《吕氏春秋》存在一个完整的五方神以及月令授时体系。这个范型奠定了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思想基础。其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本文亦着重对这一体系的文化及历史来源进行了考辨。这些考辨包括对明堂制、封禅以及战国五帝德体系的一种重新定位。指出这一体系实际正来源于上古观象授时制。而《吕氏春秋》所代表的月令体系也正是上古隐语系统形成的关键。亦结合上古礼俗对隐语这一体系作了重新的文化功能定位。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以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及20世纪30年代相关论争为个案,重新审视这一公认的“融会中西”的“京派”理论经典文本及其影响,考察30年代学院派面临并尝试扭转的文学生态与
通过合理的化学成分设计,采用不同的控轧控冷工艺,对DH36船板钢在生产试制过程中产生的-40℃纵向冲击功波动较大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降低Ⅱ阶段的开轧温度,增大未再晶
本文主要分四节:  第一节将《庄子》的文本分为论述性和故事性文本两类,并将《庄子》故事文本大致分为“象征型故事”、“训诫型故事”和“启示型故事”三类。在此基础之上,
20世纪20年代初期,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在当时文坛影响巨大。这场论战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场关于文学思想观、文学创作观等方面的大规模交锋。本论文试图通过五个方面来分析茅
父权社会异性恋霸权的主导地位导致同性恋群体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而在文学研究领域,同性恋文学也长期遭受冷遇。本文以当代文学中的男性同性恋小说为论述对象,力求刨除偏见,重新
宫体诗在长期接受过程中逐渐形成色情的传统形象,这一普遍认知源于宫体诗对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设定的色情接受尺度的僭越。本文试图探讨色情意识的历史流变,总结不同时代文化环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有”字句,文中将其分为三种结构:“有+名词性短语”、“有+动词性短语”和“有+小句”,并提出,“有”在这三种结构中的词性是统一的,都是动词。
古代朝鲜半岛,作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就与我国建立文化联系。可以说,古代朝鲜半岛文化的繁荣,与中朝之间以书籍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交流有重要关系。本文通过梳理中朝文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教育要似水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感同身受,达到育人的目的。结合多
期刊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汉书·百官公卿表》)战国时期各国相争,当时难以出现《周礼》、“汉官六种”之类专着。虽然《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保留部份秦职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