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111)衬底上GaN外延的MOCVD生长与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GaN为代表的Ⅲ族氮化物材料的禁带宽度覆盖了从红外到深紫外这一重要波段,因此在发光二极管(LED)、激光器(LD)、探测器(PD)、太阳能电池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很难得到GaN的同质衬底,目前普遍采用异质衬底生长GaN材料。由于Si衬底特有的优势,本论文采用Si衬底生长GaN外延。然而,由于Si和GaN巨大的晶格失配(17%)和热失配(56%),导致GaN薄膜中有较多的缺陷并且在降温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张应力,引起薄膜的开裂。所以消除裂纹和提高晶体质量是在Si衬底上生长GaN外延面临的关键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Si(111)衬底上GaN外延材料的MOCVD生长,同时还对GaN外延层的变温PL光谱进行了分析:  (1)本文对Si衬底上GaN材料的MOCVD生长进行了研究。首先对高温AIN缓冲层的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在预通AI原子时间为10s,AIN层厚度为100 nm,缓冲层生长温度为1060℃左右生长时,GaN外延层具有最佳的质量,但可惜的是,仅仅优化AIN缓冲层的生长条件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晶体质量,而且AIN缓冲层条件很难控制。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可以提供适当大小的成核小岛的GaN过渡层。通过调整过渡层的生长条件,控制岛的长大与合并的过程,可以控制三维生长到二维生长过渡的过程,最终提高外延层的晶体质量并降低裂纹密度。实验发现通过生长合适厚度的GaN过渡层,可以得到高质量、无裂纹的GaN外延层。  (2)研究了GaN外延层的变温PL光谱。本文重点分析了Si(111)衬底上的GaN外延层的变温PL光谱,同时与蓝宝石衬底和SiC衬底上的GaN外延层的变温PL光谱进行对比分析及研究。本文对Si(111)衬底上外延层的低温PL发光峰进行了鉴定。我们发现,不同衬底上生长的GaN外延的低温PL发光峰发生了移动。经过实验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外延层在不同衬底上所受的应力状态不同。在Si(111)衬底和SiC衬底上生长的GaN外延层,由于外延层残余应力为张应力,GaN外延层的激子复合发光相比于无应力状态的外延层发生了红移。而在蓝宝石衬底上,GaN外延层的激子复合发光则发生了蓝移。  (3)最后,我们还分析了Si(111)衬底上生长的GaN外延层的低温PL光谱中由于堆垛层错引起的发光。实验发现,该峰的PL峰位随温度呈现S型。由于GaN外延层中的两种结构(纤锌矿结构和闪锌矿结构)是造成堆垛层错产生的原因,而这两种结构禁带宽度不同,相当于在外延层中引入了局域态。我们分析,堆垛层错的S型曲线的发光可能与局域态和光生载流子随温度变化分布不均匀有关。
其他文献
病毒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生物实体。针对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体致病性病毒,如流感病毒、HIV、Zika病毒以及乙肝病毒等。由于技术方法的限制,对环境病毒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该文从Java智能卡的有关规范出发,对Java智能卡的硬软件系统,主要是Java智能卡微处理器和Java智能卡操作系统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设计和实现.Java智能卡微处理器的目的
随着光子集成技术的发展,对光学器件体积、功耗性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基于回音壁模式的微腔激光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高速率等特点,是光电子集成芯片内光源的理想选择。本论
现代远程教学以互联网为桥梁跨越师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将授课课堂由教室和实验室延伸到互联网触及的任何一个场所,并成为实现"不增加教
该文立足于国内的实验情况,开展了对IFOG补偿技术的研究.论文中的主要创新成果为:1、在充分分析了光纤陀螺噪声特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反相调制补偿技术的基本思想,指出利用
该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互耦法对大型相控阵天线进行校准.互耦法是通过阵列系统的独立收、发网络进行相邻单元间的收、发测量,利用大型天线中非边缘相邻单元对
异染色质以组蛋白修饰H3K9me2为特征,代表一种固缩的、抑制性的染色质类型,但是也存在许多活跃表达的基因。早期研究表明,植物异染色质区基因分布在异染色质的“基因岛”内,呈“
锑化物半导体是2~4μm红外波段光电材料和器件研究的理想体系,GaSb基量子阱激光器以其光电转换效率高、材料稳定性好等综合优势成为迄今中红外波段电驱动室温连续工作激光器制
氮化镓材料由于禁带宽度大、临界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和电子饱和漂移速度快等优点,被认为是功率器件的首选材料之一。此外,氮化镓异质结材料由于极化作用而在界面存在高浓度和
本文在参考现有的信号分析资料的同时,根据水下爆炸信号的背景和特点,经过理论推导、计算机模拟和实际信号验证等分析,提出了分析水下爆炸信号的一些理论和具体方法。 采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