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活动正迅速融合成为一个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但生产活动却是趋于分散化的。分工的深化使得生产环节不断分割,企业组织生产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存在于一个企业内的全部生产环节被进行分散化的配置,安排到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同时,在市场逐渐饱和以及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出现了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企业之间的更加敏捷的分工关系,市场的组织代替了企业的组织,跨企业边界的紧密协调代替了企业实体意义上的一体化,分工的高度专业化的发展,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生产的供应链模式,供应链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方式,对特定市场需求的高度敏感使得企业的生产决策不再能够独立地做出,供应链的生产环节的分割使得成本控制中心和利润中心是相互分离的,企业间利益共存,但各环节的成本控制又是单独进行的,并以最终产品得到市场认可的方式来实现利润,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本和利润实现的分离使得企业高度依存于特定的市场需求所主导的分工关系,企业作为生产单位被“锁定”在供应链的某一环节,高度专业化使得企业的产出只能适用于特定的供应链。 其次,供应链的确立在对企业之间交易活动的治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企业间关系的治理问题的解释不局限于交易成本分析框架,对于市场需求的高度依赖形成了企业间特定的分工关系,企业面临极高的退出壁垒,企业之间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被内部化了,因此,对企业间关系的分析需要跳出交易成本分析框架,考察企业间基于供应链特定的分工关系而建立的长期交易关系的影响,企业之间的协调引入了市场力量。高度专业化的发展使单个企业需要从成本最小的角度在供应链中寻求定位,不同环节之间的联系体现出超越企业所有权界限的特点,以企业以外的方式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这就是市场力量在供应链治理中的自然扩张,这种组织和市场的方式相互融合运用体现出了企业间关系治理的创新和效率的提高。因此,这就要求微观经济主体组织生产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变革,要求在微观主体中建立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来适应这种分工的高度专业化发展,在供应链基础上对企业间关系治理的创新就逐渐形成了企业网络这一组织形式。 企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必然对国际分工及贸易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分工和贸易不再以国家及产业为基础,而是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解释贸易行为,开创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领域,并在企业异质性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新”贸易理论。根据该理论,贸易的基础是企业层面的优势,在开放条件下,企业优胜劣汰,行业内生产率高的企业才大量开展国际化活动,最终会导致生产要素集中在生产效率高的企业中,这意味着,只有生产率高、竞争优势突出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益最多并得到更大的发展。然而,这与中国当前出口现状相悖,在中国有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放弃国内经营,仅以承接跨国企业网络中价值链分工低附加值环节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这种现象即中国企业的“生产率悖论”成为了新新贸易理论在解释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为时遇到的难题。 从分工与组织形式的演变的角度入手,可以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为所表现出的与理论不符的现象给出解释。首先,供应链的形成需要实现生产过程的创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形成有效的专属于特定产品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优势,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缺乏技术创新的支持,无法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其次,基于供应链的特定分工关系而形成的企业网络这一治理形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并且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间基于供应链形成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因此,融入全球供应链的成本是不断下降的,这使得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的交易成本大大下降,根据“新新”贸易理论的模型,降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生产率水平的要求;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变化、中国企业特殊的成本优势等外部因素也有利于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生产制造环节形成优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中出现的“生产率悖论”现象。 本文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首先,从专业化分工、交易成本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对交易成本经济学所确定的分析企业本质和企业边界问题的框架进行补充。分工的持续深化以及供应链的发展会提高交易的复杂化程度,因此交易成本就成为制约分工发展的因素,分工带来的收益与交易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就推进了企业组织形式的演进。而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不仅仅表现为企业对市场功能的替代,企业规模的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创新还表现为市场力量在企业内部的作用,这种企业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融合,促成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而交易成本及其影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之间的长期交易关系的形成降低了风险防范的需求,提高了交易频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企业间关系的治理的创新也引入了市场方式,企业网络就是顺应这种变化趋势,在企业间关系的协调和治理中引入了市场的作用机制而出现的,是组织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做出调整的结果。 其次,从供应链角度分析企业网络的异质性竞争优势。不论是利用组织还是市场的方式来协调企业间的关系,其根本在于在异质性竞争优势的基础,以及如何寻找成本最小的方式来安排每个生产环节。企业网络的异质性的形成更加重视在供应链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创造能力,在供应链分工条件下,企业网络更重要的异质性体现在对企业特定的分工关系的有效协调,在此基础上形成供应链特有的退出壁垒,并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有效地促进网络内部专业化知识的积累,从而促进生产过程的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企业网络异质性的内容相较于以往企业理论所强调的异质性的概念有了更多的扩展。 第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中国企业“生产率悖论”问题。中国企业来说,在技术水平的自我发展方面进展十分缓慢,无法形成自发地促进分工深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缺乏专业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生产过程的创新滞后,无法针对特定的市场需求形成有效的供应链,无法在供应链的层面上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制约了企业网络的发展,决定了中国企业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各国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上的转变,逐渐将经营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向成本最小化,在分散生产的情况下,实现在每一环节的成本最小化目标,中国企业特有的成本优势顺应了这种经营战略的转变,企业凭借着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形成的外生的比较优势,在没有相应的技术水平的支持的情况下,制约了供应链的形成和升级,企业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滞后,供应链分工体系无法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表现出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而在全球生产体系的布局下,全球性的企业网络逐渐形成,中国企业融入这种网络组织面临较低的进入成本,根据“新新”贸易理论,这对于企业生产率水平的要求是不断下降的。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变化,全球市场导向供应链分工的形成,注重对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在成本控制层面所具有的优势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凭借特殊的成本优势融入全球性的生产中。 在实证分析方面,采用行业层面的数据,通过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其与行业出口贸易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验证了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为特征,即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与企业出口贸易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新新”贸易理论所论证的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