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肾实质性高血压是由各种肾实质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高血压,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肾实质性高血压更易进展为恶性高血压,并发症发病率高,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对高血压研究的逐步深入,证实中医药在改善症状、平稳降压、靶器官保护等方面有相对优势,并基于专家共识,拟定了高血压辨证分型标准,但尚未见有对肾实质性高血压中医证治的系统研究。本课题通过对经肾穿病理确诊的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调查,单盲判定,研究本病的中医证型特点、分布规律,并进一步对其与肾脏病理、慢性肾脏病(CKD)分期、高血压分级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冀建立符合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理念、切于临床实用的初步辨证型规范,为进一步提高中西医结合诊治肾实质性高血压水平提供依据。一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主要针对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中医认识、中西医结合治疗、实验研究、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二临床研究132例肾实质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及与肾脏病理损害等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对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肾脏病理和主要预后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32例具有肾脏病理活检的肾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肾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与肾脏病理、肾功能分期、高血压分级等的相关性。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医辨证分型以虚证为多,分别为脾肾两虚、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实证分别为水湿内停、肝阳上亢和湿浊内蕴型;虚中夹实证最多见。2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损害的关系:在IgA肾病多见肝肾阴虚、水湿内停和肝阳上亢型;膜性肾病多见于肝阳上亢和肾气阴两虚型;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以湿浊内蕴型最多见。3中医证型与CKD分期的关系:CKD分级与3种虚证关系密切,脾肾两虚型与CKD2期有相关性,肝肾阴虚型与CKD1-4期相关性明显。4中医证型与高血压分级的关系:高血压3级以肝肾阴虚型最多见,高血压2级以肝阳上亢型多见,而高血压1级则多见于湿浊内蕴和水湿内停型。结论:脾肾两虚、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是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主要中医辨证分型,虚中夹实最多见;不同肾脏病理损害、肾功能分期及高血压分级均与不同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